但由于技术、信息等因素的限制,这样的计算不可能完成。从市场经济考察生产劳动,可以认为凡是进入交换过程或为交换服务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这种劳动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是国民收入统计的源泉。 参考文献:
[1][2][3][4][2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PP208-209、P201、PP201-202、P205、P20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87.
[6][7][8][9][10][11][12][13][14][15][16]马克思.剩余价值价值理论:第一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PP163-164、P142、P146、P146、P149、P149、P151、P152、P163、P164、P164.
[17]苏星.再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J].经济纵横,1997,(7).
[18]谷书堂,柳欣.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3,(6).
[19]唐任武,吴文清.论生产性劳动[J].当代经济研究,1999,(9).
[20]宋则行.服务部门劳动也创造价值[J].经济学家,1999,(6).
[21]何炼成.也谈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J].中国经济问题,1962,(9).
[22]何炼成.三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J].学术研究,1981,(2).
[23]于光远.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J].中国经济问题,1981,(1).
[24]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1983,(6).
[25]何炼成.劳动·价值·分配三论新解[J].当代经济科学,2001,(3).
[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37.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