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回归个人理性      ★★★ 【字体: 】  
回归个人理性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54:35   点击数:[]    

南相同。布坎南早年也具有激进思想,后来在芝加哥大学跟从芝加哥学派大师弗兰克·奈特6个星期之后,发生了急剧的转变。 

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史密斯曾上过爱德华·张伯伦的课,这位教授著有《垄断竞争理论》一书,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史上一本重要著作。他开了一门课程,旨在证明,在现实生活中,竞争不可能正常发挥作用,总是要受到种种因素的阻碍。这种对自由市场的批评,相当合乎当时的史密斯的口味。不过,史密斯不是盲从者。事情相当富有戏剧性。1955年秋天,史密斯在Purdue大学教授经济学原理。一天晚上,他突然醒来,想到了张伯论的理论。他琢磨:如果你想证明市场不能正常运转,那你应该做更多的事来证明,而不是像张伯伦那样一棍子打倒。他想,应当看看纽约证券交易所是如何进行交易的,因为如果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竞争性市场的话,交易所肯定算一个。他找到一本论述股票市场的书,里面论述了交易如何进行的全部细节。第二年春天,他在自己的课堂上做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大约只持续了6分钟。实验对象是他班上的22名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学生。他并没有向学生们提供真正的交易物品,而只是发给他们一些黄、白两色卡片,持白卡片的学生是卖方,持黄卡片的学生是买家。史密斯告诉他们,想象一下自己正在挣钱,这里所谓的利润是“主观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买家,则利润就是买进的价格与你自己对该物品的主观价值评估之间的差价,如果你是卖家,就是成本和你卖出的价格间的差价。最后,就在这样简单的市场上,形成了一个竞争性均衡状态。他又重复了这个实验,最后得到同样的结果。显然与正统理论不相符合,史密斯纳闷,是不是自己搞错了?当时——以及直到现在,比如萨缪尔森——的教科书中所讲的一般均衡状态,必须具备苛刻的条件:具有数量足够多(最好是无数)的市场参与者,每个参与者都具备全部信息,透过不断地交易才能形成均衡价格。而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并不掌握完备信息,但竟然也实现了均衡,怎么可能这样呢?他又跟更多的学生进行这项实验。随后史密斯本人及他人进行了数以百计、甚至上千次实验,史密斯证明了,即使市场参与者只有有限的信息,即只掌握关于他本人“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的信息”,即使参与者人数不多,实验对象也能够迅速创造出一个竞争性均衡。这就是说在分散决策机制下,个人理性能很快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8]。 

史密斯做的大量实验,还深刻地揭示了制度的重要性。市场交易是人的利已本性在经济上的表现。史密斯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人类具有买卖、物物交换和交易的天性。史密斯的实验证明了,随便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就可能形成市场。即使在计划经济国家,政府禁止市场存在的地方,仍然存在着非法市场,比如几十年前所谓的“资本主义尾巴”。市场是自发形成的,且在相应的制度约束下,能够实现交易各方福利最大化。但市场效率之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交易制度。史密斯总结自己进行的大量实验时写道:“数据和分析有力地表明,制度之所以造成[观察结果的]差异,是因为规则(法律环境)能造成差异,而规则之所以能造成差异,是因为它们能影响个人激励。”他又说,“不可能设想存在着一种没有制度而又可以维持的经济。制度确定产权规则,而只有借助这种规则,经济活动主体才能在环境蕴涵的界限和机会之内交往或交换、转让商品。” “实验经济学得出一个有坚实依据的结论:制度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规则至关重要;而规则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激励至关重要”。 通过大量的实验,史密斯得出的一个关于制度的基本结论就是:一种基于个人理性的制度安排是有效的,而一种基于组织或少数精英的制度设计则是无效的。 

而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少数精英的制度安排从而是无效的。之所以无效是因为计划经济以某一个人或某一组织的决策代替其它个人或组织的决策,不符合个人理性。因为每一个个人对自己最需什么?只有他自己清楚而任何其它个人或组织都不能准确地知道,也就是说,只有自己才能在资源、环境和社会约束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福利。计划经济以某一个人或某一组织的决策代替其它个人或组织的决策也许有可能碰巧与个人最优化决策的结果相同。但是这种巧合的概率毫无疑问为零。既然概率为零,所以在大量实验中就不出现有效的精英导向经济(计划经济)也就不足为怪。 

由于个人理性的基本内含是以每一个个人都是理性的,所以正如博弈论所分析的一样,任何个人或组织在进行经济活动比如市场上的商品交换、资金融通时一定要以经济活动的其它参与者同自己一样是理性的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这样的经济活动的结果必定是双赢或多赢的结果。如果个人理性的信念深入人心的话,一个有序的、互利的、诚信的、繁荣的经济社会就会到来。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 

2、  张五常,《经济解释》http://www.sinoliberal.com 

3、  加里·S·贝克尔著,王业宇,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 

4、  秋风《用实验为市场作证》
http://www.sinoliberal.com 

5、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 

6、Gary S. Becker, 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 2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 

7、McFadden,D.”Conditional Logit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Choice Behavior,” in P. Zarembka, ed., Frontiers in Econometr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3. 

8、  李庆华,《数理经济学》·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年9月。 

9、  杨坚争,《当代西方经济管理》·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6月。 

10、刘小怡,《中华博士文库  X效率的一般理论》, 武汉出版社,1998。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 


[2]杨坚争《当代西方经济管理》p.220·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6月。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 


[4]张五常《经济解释》http://www.sinoliberal.com。 


[5]加里·S·贝克尔著,王业宇,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 


[6] 关于X效率理论的详细论述可参考:刘小怡,《中华博士文库  X效率的一般理论》, 武汉出版社,1998。 


[7]李庆华《数理经济学》p.139-141·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年9月。 


[8]秋风《用实验为市场作证》
http://www.sinoliberal.com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演化经济学:现代流派与创造性综合

  • 下一篇文章: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概述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回归个人理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回归个人理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回归个人理性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