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蔚县)、代(山西代县)通商。种代靠近东胡,内地对这里的输出,时时有赢余。燕也是一大都会,南通齐、赵,"东北边胡",北邻乌桓、夫余,而通其利。江南多竹木。豫章出黄金,长沙出铅、锡。番禺(广州)也是一大都会,是珠玑、犀角、玳瑁、水果、葛布的聚散地。
在各地市之间联系加强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物资可以流通。《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管子·小匡》说商人"服牛轺车,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这说明通过市场的交易可以得到其他地区有用和珍异的物品。《荀子·王制篇》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转移)","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这是当时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形势。
总之,经春秋时期的发展,战国时国内大小市场形成和出现,并且彼此联系了起来。这使全国各地的物产、特产都可以流通。这种状况为后来中国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春秋战国市的发展、大小市场的形成和彼此联系在一起,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并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市的功能与其经济活动要素
关于春秋战国市的功能问题,除《管子·乘马篇》谈的较多外,其他典籍中只有零散的记载。根据这些记载,归纳起来,春秋战国市的功能有以下诸点:
1.解决民间的物资匮乏问题。《管子·乘马篇》云:"岁有市,无市则民乏"。这一功能是市的根本功能之一,其他功能多与此有关。
2.市是聚集天下财物、众人通过交易而获利的地方。《管子·内篇》云:"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注云:"和,谓交易也,万人因市交易而得利。"《易·系辞下》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句话与上引《管子·内篇》那句话内容相似。
3.市可以促进货物流通。《管子·侈靡篇》说,如果货物"积之市",不流通,就要了解出产地,运至其他地区,使之流通,即所谓"静而不化,观其所出,从而移之"。《周礼·地官·泉府》载泉府的职能之一就是"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其贾(价)买之,……以待不时而买者",也就是泉府把市场上滞销的货物买下,以等待有买主时再卖出去。这也是促进流通的办法之一。
4.市可以鼓励、促进生产发展。《管子·侈靡篇》云:"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市可以起劝导、鼓励民众发展本业生产。"本"指农业生产。这里包含着市场的交易可以反过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思想。
5.市可以向统治者提供赋税。《管子·乘马篇》云:"亦(立)关市之赋"〔7〕。关于市赋的征收量, 《管子·幼官》载"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二者加起来为百分之三。《管子·大匡篇》载:"桓公践位十九年,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即关、市税的征收都不能超过五十分之一,二者合起来不超过百分之四。《管子·乘马篇》载:"商,苟在市者三十人,其正月、十二月,黄金一镒",大意说在市场经商的三十名商人,从正月到十二月,交纳黄金一镒作税收。市税也称市租,如齐景公曾与晏子"市租"千金〔8〕。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关税也是与市有关的税收,货物通向市过关要纳关税。《战国策·魏策三》载在魏国通向韩国上党之间的"共莫"如设关收税,与韩国"共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9〕, 说明关税的收入对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
6.在市的房舍、场所储存货物也要纳税。市内储存货物的房舍叫廛,市廛是官府建造的,所以商人储存货物要向官府纳税。《周礼·地官·廛人》注引郑众云:"廛谓市之地未有肆而可居以畜藏货物者也。"《孟子·公孙丑上》载孟子主张;"市,廛而不征";《礼记·王制篇》说:"市,廛而不税"。上述两处都主张市上不征收房舍中的货物储存税,正说明当时征收着廛税。
7.通过市上货物的交易可知物价的贵贱。《管子·乘马篇》云:"市者,货之准也。""准"是市上交易中形成的物价水准,说明物价贵贱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而知物价贵贱的目的是为了知节俭,所以《乘马篇》又说:"百货贱,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则百事治。百事治,则百用节矣。"如"百货贱",则官府和经营者从这些货物中就无法获利。货物贱,是由于货物多、供应充足造成的。而货物多则说明事情治理得好,事情治理得好就无需再花精力与费用去治理,所以说"百事治,则百用节矣"。
8.从市的情况可以知道吏治的好坏和民情风俗的正邪。《管子·乘马篇》云:"市者,……可以知治乱。"什么是"治乱"呢?《乘马篇》说:"官不理,则事不治。事不治,则货不多。是故何以知货之多也,曰事治。何以知事之治也,曰货多。"所以,《管子·乘马篇》主要是从市场上货物的多少来了解"治乱"或吏治的好坏的。《礼记·王制篇》云:"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邪辟。"注云:"贾"指物价贵贱,"志淫邪辟"指所好不正。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从物价贵贱来了解民情。因此,前者并不是因袭后者的"旧说"〔10〕,而仍有其自身特有的内涵。
9.通过市场可以了解货物的多寡。但是市场不是生产领域,所以不能"为多寡"。这就是《管子·乘马篇》所说"市者,……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
10."市"是争利的地方。 《战国策·秦策一》载张仪对秦王说:"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这句话留传至后世,人们视市为争利、发财的地方。
11.市上有娱乐场所,可以娱乐。 《诗经·陈风》云:"不绩其麻,市也婆娑"〔11〕。"不绩其麻",讲妇人不从事应从事的麻织业。婆娑,即舞蹈。"市也婆娑",即到市里跳舞。这说明市内有娱乐场所,可供娱乐。
上述所列市的诸项功能,可分为三大类:1至4项为一类,谈了市是解决物资匮乏与交易的场所,能促进流通和鼓励生产发展,这可以视为市内在的自身功能。5至9项为第二类,谈的是市对国家和统治者的作用,市税、廛税和与市有关的关税可给国家带来巨额的经济收入,从市的状况可以了解物价贵贱、社会治乱、货物多寡等信息,供统治者治理国家之用。最后两项为第三类,从特定角度即市可以争利发财、可以娱乐等方面讲了市的功能。市的这些功能,说明它当时在社会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市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的,这与现代市场经济有共同之处。因此,商品经济的要素如供求规律、价格、竞争机制在春秋战国市的经济活动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商品多、供应充足则贱,商品少、供应不足则贵。供求规律的这一基本原则,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挥了作用。春秋末年范蠡经商就是从货物的"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运用供求规律而致富的。战国时的大商人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也是利用供求规律而致富的。《管子·轻重篇》所阐发的轻重理论不仅探讨了货物轻(贱)重(贵)发生的原因,而且在供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经济上的治国理论。《管子·国蓄篇》说:"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在这一敛一散、一买一卖之中,国家就会获得"十倍之利",同时还可以使"财之櫎(物价)可得而平也",即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这种建立在供求规律基础上的轻重理论,就是国家制定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根据。这说明,人们已认识到供求规律是商品交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