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经济学理论 |
|
|||||
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及其借鉴价值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53:33 点击数:[] ![]() |
|||||
产上层人物的奢侈品所用的人力、物力转用于生产民生必需品,就不难使一国财富加倍,就不难满足普通百姓的消费需求。显然,墨子不是让普通百姓省去“口中食”,而是要国君、大夫等整个统治集团减少鼎中甘肥、盘中珍馐,是要限制、减损统治阶级的奢侈靡费以增加人民所消费的生产必需品,维护下层人民的长远消费,改善普遍百姓尤其是小生产者的生活状况,所谓“损有余以补不足”。 “节俭则倡,淫佚则亡”(26),墨子把节用看作是有关国家存亡的大事,反复警告统治者,如果在宫室、衣服、饮食、舟车、蓄私诸方面“不节”,让“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27)的消费状况继续向两极分化,那么,他们将如杰、纣国破身亡,自食恶果。 四、揭露“三患”使百姓没有起码的消费保证
墨子的理论不会为统治者所接受,不会改变统治者的治政、行事、生活: 以其极赏,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苦其徒役,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故民苦于外,府库单(殚)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28)。用最高的奖赏赐给无功之人;耗尽国库的储备置办车马、衣裘和稀奇之物;拿 役卒和奴隶的血汗、生命去建造宫室和游观之所。活着时修造台榭,死后又做厚重的棺椁,制很多衣服,修造坟墓。民力用尽,民财耗竭,使得百姓没有起码的消费保证:“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真“民之巨患也”(29)。为此,墨子大声疾呼,“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30)。 为了解决“三患”,墨子主张:其一,“以尚贤使能为政”,实行贤人政治,使贤者治国为官,则“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财不散”(31),“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者”(32)。其二,统治者应节约费用,减少浪费;短丧薄葬,停止乐舞;遇有灾荒,当削减官俸,精简国家机构,加强社会救济。这样,则可“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33),保证社会多数人的起码消费,保证普通百姓的生存。其三,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按照尽其能、平均互补的模式进行消费:“有利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认为,此说得行,“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社会安定,百姓乐业(34)。 墨子的“三患论”,反映了战国时期广大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墨子深味时艰、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以及关心人民疾苦、以拯救百姓、兼利众生为己任的人道主义精神。
五、加强消费品的积累而应时之急 墨子主张,一个国家应加强消费品的积累,即有“国备”,作到有备无患。这是因为: 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水旱不至哉?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只有义不能征无义……(35)自然灾害、战争动乱,“此无世而不常有之”(36),因此,要“备粟”、“备兵”。上世圣王也并非无水旱之灾,永是丰年,却“无冻饿之民”,是因为他们务耕种,而自奉俭朴,有剩余积累;禹、汤遭受特大水旱灾害,却“民不冻饿”,是因为他们生产的财用多,而使用很节俭,有充足的储备。 有备无患,无备则亡。墨子以历史事实印证也这个论点:杰、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却“灭亡于百里之君”,只是因为他们“有富贵而不为备”。结论是:“备者,国之重也”,“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37)。消费品的积累,各项物资的储备,是治国要务。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储备,一旦有战乱或灾荒,国将不国,家将不堪。
六、带有小生产者的理想色彩
在先秦诸子中,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是较为进步的,然而统治阶段并不欣赏。《墨子•贵义》篇载: 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惠王。献书,惠王受而读之,曰:“良书!”不用,使穆贺以老辞。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诚善矣,而君,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贼人’之所为而不用乎?”楚惠王只称赞墨子书为“良书”,却不采用,只是出于礼貌,派穆贺婉言辞谢,这说明墨子的主张不合于统治者的需要,不大受统治者的欢迎。 首先,统治阶级不愿放弃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不会主动降低其消费标准:“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以为锦绣文彩靡曼之衣”,“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饰车以文彩,饰舟以刻镂”,(38),等等。统治阶级不但“口欲穷刍豢之味”,而且“耳目欲极声色之好,”(39):“造为乐器”,“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撞巨钏,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于戚”(40),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活着奢侈浪费,暴殄天物,死了还要厚葬,继续吞噬百姓用血汗和生命创造的财富:“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甚至于残无人道地数十、数百地杀殉(41)。如此挥霍靡费,必然“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42),使百姓“饥寒并至”。 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老百姓,这是统治阶级的本性。墨子纵“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43),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动乱、纷争,是新旧生产关系替代的决战,是你死我活的阶级大搏斗。奴隶主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不可能兼相爱而停止争战攻伐。频繁的争战攻伐破坏了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饮)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失尽不可胜计……”(44)。战争是残酷的,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是必然趋势,而实行统一,就不可能避免兼并战争。所以,才有齐、晋、楚、越这些“天下好战之国”间无休止的争夺厮杀。 其三,墨子理想的消费模式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而统治者却“赏不当贤”,“罚不当暴”,致使“百姓皆攸心解体,沮以为善: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腐臭余财,而不相分资也”(45)。因此,墨子理想的消费模式,是难以贯彻于社会消费生活的。 总之,墨子的消费主张,带有小生产者的理想色彩,在那个时代,以致整个阶级社会,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七、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在今天,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对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仍有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一)遏制消费的两极分化 墨子提出打破等级界限的消费标准,意在满足社会多数人的消费需求;也只有如此,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试想,一个贫富有天渊巨悬的社会,一部分人挥金如土以填欲壑,而另一部分人却求温饱而难得,怎么会有安定的社会秩序?况且,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最大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