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货币分析(1)      ★★★ 【字体: 】  
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货币分析(1)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53:14   点击数:[]    

所组成的。在几乎所有已知的社会中,人们看到了某些特定的资产、物品,经常充当间接的连结环,频繁地出现在交易链中。这些资产、物品就被称之为交换媒介。而当某种交换媒介经常性地使用,并排除了其他物品充当潜在的或现实的媒介和支付的作用时,这种物品就被称之为货币。经济学在个体交换中看到,货币的有用性在于它使使用信息经济化,并带来了交易成本的概念。这样,经济学分析的一个基本假定是,货币需求的部分原因在于出现了与生产专业化有关的收益。只要人们的生产与消费直接相联,或者说人们同时专业化于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交换媒介就没有必要存在;而且,只要专业化分工和交换中的信息使用是无成本的,交换媒介也没有必要存在。从直接的易货贸易和相对迂回的交易方法比较中,可以很好地认识专业化的间接物流中所可以产生的利得。在直接的交换中,所交换的商品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巧合,即便获得了这一条件,若商品是不可分的,也会出现交换的困难。这样,人们的交换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为了直接交换而花费一定的成本来搜集信息,以确定他们商品制作的质量和对特定商品的需求,用经济学家的语言就是试着发现特定商品的实际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或者就是在他们的交易链中加人间接连结环,以获得有关质量信息而降低交易成本。如果人们愈多地交易同一种资产,有关成本就下降得愈低,最终绝大多数交易者所面临的交易成本结构是可以比较的。一旦买卖双方作出某些安排来降低不确定性和改善期望价格时,某些商品就开始充当专门的交换媒介了。假设每个交易者都拥有一份最初的资源禀赋,假设交易成本与交易量成正比,把交易成本纳入交换模型。那么,交易者在追求最优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选择范围是很广的。他的问题是,在挑选最优的一组商品或在确定消费计划时,如何找到一个最优的交易结果并确定最优的信息成本该是多少。交易成本类型不同,所得到的付给体系就不一样,有些是货币型的,有些是非货币型的。这一理论分析指出的是,货币并非从来就有,而在同一个经济中可能同时存在着几种交换体系。

经济人类学对解释现代社会的基本主张之一是:尽管市场经济的原则支配着整个现代社会,但是在这个社会的许多方面,依然可见大量的文化延留的母斑。货币表现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个。当然,作为社会深层的某些存在物的影像或象征,除了货币以外还有其他许多东西。但在所有的影像或象征中,只有货币,才成为财富的化身;才拥有社会性权威并具有强烈的拜物教性质;才能够穿梭于交换的网络并在历史上被普遍地当作“物神”来顶礼膜拜;才能够成为统摄社会的物。货币作为显现在社会制度表层上的所有物象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规定物”,它的运动和性质是标识社会基本性质的主要因素。离开了对货币本质的这种社会涵义和制度性存在的考察,是不可能对人类社会的经济过程作出全面审视的。

二、货币的功能差异

溯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思想长河,使亚里士多德在技术意义上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成为了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如在工9世纪得到的对货币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经典论述,前三种都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阐述。亚里士多德的货币理论是想解释货币是什么,货币做些什么。但他对“自然”和“公正”的研究聚焦,以及逻辑分析和善良生活的理想出发点,使其强调了货币为克服直接交换困难的目的性功能和货币作为商品的物质性基础,而忽略了货币在最初形式上就具有的社会性规定。不幸的是,这竟演化为经济学的教条。货币理论在经济学中被局限在某一社会经济中货币有哪些经济功能的问题上,进而把这种特殊对象物的“货币性”作为衡量“货币”所有不同形式存在的标准;显现了经济学货币理论的重大缺陷。这种缺陷,使人们对货币功能的理解长期制约在一个极其狭隘的空间。如在经济学对货币所归纳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经典功能中,人们虽然看到货币在其不同的功能发挥中,可以表现为“观念的”或替代性的“符号的”存在,即始终不愿放弃货币在金银实物形态上的“商品性”定位。

应该看到,货币在执行其不同职能的过程中,随着这些职能的独立化而得到了特殊的存在形式,并独得了不同的符号指向。例如,货币作为交换手段的符号指向,是其“五个性财产”的表达,是它成为储备,成为“未来的一般生活资料的保障:货币是无需要的人用来占有财富的形式也就是人们用来占有多余的部分,即占有财富中无须直接作为使用价值的部分的形式等等。货币既是对未来需要的保障,又是超出需要的财富形式”。①而货币作为尺度职能的符号指向,则在形式上一般具有民族的、政治的限制。拿铸币来说,它起初无非是金的一定的重量部分;后来加上花纹作为保证,作为重量的名称,所以还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作为价值的外形即标志的花纹又使价值符号独立化,并通过流通机制本身取代形式而变为实体;在社会的独立权力即国家的干预和保障下,货币在这种职能中自行分立并能升华为纯粹的价值符号。从而,货币在铸币形式的符号指向中,丧失了它的“普遍性,而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它取得了一个政治头衔,并且在不同的国家可以说操着不同的语言。”②这样,货币的存在被概念地当作一种“超现实的物”;而货币职能及其符号的独立化,必然使历史中的货币表现出功能的差异性。

其实,只要理解到货币所具有的一种邻近又超越社会财富真正因素的物质或商品的侧面的这种社会存在的本质,就能清晰地了解到“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的这句名言,前半句道出了这种存在与表现的关系本质,后者仅仅是对人类历史中一个特殊的运动过程所造就的一种具体的社会习惯或文化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获得了支配性地位的观念表达,或者简洁地说,是对“欧洲文化中心”的一种观念反映和陈述。如果还能进一步理解金银的“无用性”或“无价值性”,那么也能清楚地看到,当人们把货币的贮藏手段功能定位在金银上时,贮藏的实质并非金银的“实物性”或其自身的“物质有用性”,而是社会赋予它的一种“权力关系”的价值。一旦这种社会的赋予发生位移,用于货币贮藏手段的“实物”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变更。贮金与古代社会中的贮贝,甚至与现代社会中更为常见的对纸币这种被克纳普和韦伯称之为“官许凭证”③的保有,实在是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唯一的不同仅仅反映了“权力赋予”的社会情境的变化。如果说,纸币这种纯粹符号的货币形式具有价值不稳定的特征,那么,今天摆放在精致橱窗中的、价值不菲的金银珠宝饰品,在60年代的中国大陆,当特定的社会情境赋予它们某种阶级性的“秽物”涵义时,其所表现的价值同样也是一落千丈,在当时昆明菜市的地摊上,一个质地精美的翠玉手镯,普遍不能与100斤大米等值。在社会情境的变化中,当人们从“保值”的角度,或者把金银珠宝这类货币的“实体”转换成“官许凭证”的纸币或其他物品时,或者在面临通货膨胀的可能和现实而把纸币转换成金银珠宝和各种各样的、耐用的和日用的商品时(这种转换不是为了现实的或即时的使用,而是为了获得未来的更多的使用或转手),都共同展现了贮藏的实质就在于为了获取支配未来的权力;反映出货币贮藏是对超越人的真正和直接需要的剩余积累的追求。这种积累的动力来源于把人的享乐延迟到永远延迟的未来,这种没有真正目标的从而也没有止境的追求,实际上表现着把金钱视为人本身,从而把现实的生命转移到不朽的、然而却没有生命的物体上来克服死亡的一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货币分析(2)

  • 下一篇文章:生存第一:农民的经济伦理——再论桑粮并重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货币分析(1)”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货币分析(1)”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货币分析(1)
  • ››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货币分析(2)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