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就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英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包括我国张培刚教授在内的发展经济学的奠基者与发展者,他们提出的并为经济发展证实的正确理论或观点,无一不是从经济发展历史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在发展经济学的历史上,大概没有不研究经济史而能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上有所建树的发展经济学家。同样,如果不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也不可能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可能建立起中国经济发展学。 其次,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史,有助于弄清中国经济发展中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关系。经济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影响经济发展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又有各种非经济因素,如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历史传统、文化状况、地理环境等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来说,情况更是如此。经济发展过程的叙述不可能是纯经济的,它必然要涉及到许多非经济方面的事实。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在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时,为了说明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必然要考察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历史传统、战争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方法与图象,使我们了解到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是怎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可以说,不掌握历史事实,不了解历史经验,就难以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正确的理论分析,就难以建立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论模式。 再次,只有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史,才能在较深的层次上认清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重要因素,从而为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奠定基础。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经济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速的图景,显示了许多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例如,以国家资本压制私人资本的方针政策,强调机船矿路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战略,以及重视国富而轻视民富的思想观念等,导致中国丧失了几次现代化的机会。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也有一系列相关的经验教训。只有深入研究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才能真正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寻找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对策。 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可以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及相关的理论研究中得到启示,但根本的途径却是从本国经济实践的历史中寻求答案。在建立中国经济发展学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少走弯路,健康地发展。应指出的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就这个方面而言,建立中国经济发展学的条件已逐渐趋于成熟。 四、中国经济发展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与他们在这个时期用求实的态度研究人类经济发展历史有重要关系。没有后面这种研究,不可能知道经济在社会发展中正确地位,不可能把社会关系归之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之于生产力,即归之于物,不可能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的即客观的发展规律。一句话,没有这种研究,便不可能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当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它运用于研究经济学、历史学、经济史学、法学等社会学科时,便使这些社会学科发生了一场革命:从传统的历史唯心主义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变成了科学。在此以后,研究经济学的学者,一部分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另一部分人则不是。百余年来,这两部分人都取得了成果,但成果的性质和大小,不可同日而语。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是这样,严肃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也认为是这样。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夫人1980年访问我国时说:新剑桥学派和近来的学院派都遵循着自己的道路,达到了与马克思体系大体相似的境地。她还说,马克思的研究是从长远看问题的,这同长期动态的分析有关,而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还没有超出短期分析的局限。可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是一项正确的选择。 应当看到,西方一些形成了完整体系的经济学理论,对于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新古典主义理论从人与物的关系的角度,着重研究了资源的配置问题。这种理论便于精确地分析各种市场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其中所运用的概念和方法,有助于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是,这种理论把经济活动的社会方面(如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等)视为给定的背景条件,并不研究这些背景条件变化的原因、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这又使它难以解释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总量分析,在基本的研究方法上也是如此。相形之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强调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研究经济问题,并着重考察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新古典主义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理论中被视为外生变量的各种背景条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是作为内生变量而存在的。我们认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学,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出发,考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分析社会经济关系、经济利益矛盾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其他各种理论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释和说明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和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发展思想。毛泽东关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学说,关于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思想,以及关于经济建设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些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恢复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十多年来,邓小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机制、发展速度、发展战略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要命题。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学的重要依据。 中国经济发展学以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过程和基本特点。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学,必须首先弄清中国的国情。认识国情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解剖横断面的方法,或静态分析法;另一种是解剖纵向发展过程的方法,或动态分析法,从运动过程中认识各种因素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相对而言,前一种方法简单、容易,后一种方法复杂、难度大。从中国当前对国情研究的情况看,大多使用前一种方法,使用后一种方法的少。实际上,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是长期起作用的。只有从对它长期形成过程的分析中,才能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它。分析中国经济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