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完善,也能使我们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各种理论成果。但是,对发展经济学中的各种理论模式进行细致的检验,有待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作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待于中国经济发展学的建立和发展。 建立中国经济发展学,还可以从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抽象出理论模式,从而丰富发展经济学的内容。中国在长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如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企业组织形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农村家庭经营方式与农业资源、商品市场发展的关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等等,它们在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对这些问题在较高的理论层次上加以概括和抽象,可以加深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迄今为止,发展经济学界对发展中的大国,特别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只有对中国这样具有典型意义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抽象出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和起飞条件,才有可能克服发展经济学中视野狭窄和理论不全面的缺陷,推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二、建立中国经济发展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长期独立发展,具有典型的大国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建设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至今还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仍处于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的过程之中。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又是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上述两大类发展中国家中一类的典型代表。建立中国经济发展学,系统地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益于中国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经济理论的指导,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究竟应以什么样的经济理论作指导,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过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较多地从国外搬来理论。或者是从“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引进经济理论,或者是从“西方”某些国家搬来它们现成的经济学说。无论是东方国家的经济理论,还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其中的一些概念、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关于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论述,是可资借鉴的。但是,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别国经济运行过程的抽象和经济工作的总结,其研究的对象,与中国经济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可能对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提供直接的答案。4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搬用别国的经济理论,难以有效地解决中国经济建设的问题,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是在从中国经济实际抽象出来的理论(诸如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处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又是在相似的国际环境中谋求经济发展的。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经济发展理论,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但是,我们在借鉴这些理论(如资本形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进步、人口流动、外资利用、外贸发展、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重新予以审视。而且,如前所说,目前的各种经济发展理论,只是在相对狭窄的实践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般来说,并不带有普遍意义,何况这些理论的概括范围,并不包括社会主义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国外各种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必须着力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建立以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经济发展学。只有这样的理论体系,才能解释和说明我国所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才能用于直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 三、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吸取养料 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不能从固有的概念和理论模式出发,而应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状况出发。这样,经济史作为研究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学科,也就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 经济史学与经济理论学在新的基础上的有机结合,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经济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②]在新的条件下,经济理论学家力图从全部经济史中寻求新的经济观念,并给经济史实以新的解释;经济史学家则力图将经济史实的研究成果升华为理论,并建立或重构新的经济理论。这种结合促使经济学中产生一些新的理论、学派和分支学科。从这个角度考察,发展经济学是一个特定的领域——发展中国家经济——中这种结合的结晶,或者说,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史的理论结晶。顺便指出,中国的一些经济学者,如刘大钧、王亚南等在30~40年代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历史变迁过程中,就得出过关于工业化、都市化、城乡关系、劳动就业、国民收入、资本形成、资金流向等一系列有见地的理论观点,对后来的发展经济学的建立作出了中国学者特有的贡献。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经济学”条目中,用了下述一句话来描述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上述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同属于经济学的三个主要派生领域,它类似经济史,企图解释经济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变化。”[③]发展经济学“类似经济史”,这表明两者的密切关系。值得补充的是,一方面,经济史学萌生很早,19世纪中叶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发展的学科,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作为一个过程,却不是二战以后才有的事实,或远非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经济发展,就其狭义或发展经济学上的含义而言,可以说是一个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的现代经济取代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传统经济的过程。上个世纪中期,已经或接近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在反对西方国家侵略的斗争与向西方先进事物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机器生产这种现代化的生产形式。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清政府举办了一系列现代军工、民用企业,私人资本也逐渐涉足现代化企业的经营活动,由此开始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历程。中国经济现代化虽起步较早,但其步伐却很缓慢。到1949年,中国的机器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仅占17%,加上工场手工业,也只有23.2%。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折,但从本质上说,在此以后中国的经济仍处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一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实际上正是一部经济发展,即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的历史。我们认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学,必须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吸取材料,而不应将经济发展的时限仅仅局限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加深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是一门以从中英鸦片战争直至当前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中既包括以中国国民经济整体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演进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国民经济史,又包括以中国特定的经济部门、行业、企业、地区、家族的经济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各种专门经济史。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学的建立具有奠基的意义。 首先,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是进行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理论研究的基础,是中国经济发展学建立与发展的首要条件。反映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模式,只能从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中抽象出来。经济史学是经济学的基础学科,离开了经济史,即离开了对经济发展演变过程的研究,不可能抽象出正确表述经济规律的理论。马克思写《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是以英国为典型的。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是他毕生研究英国的经济史和经济状况的结果”。[(4)]马克思如果不作这番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