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比重。另一方面,随着官僚机构扩大,城居地主增多,上层社会日益奢糜,他们消费性的购买也扩大。城市手工业的生产也主要是供他们的消费,很少流人农村。就是说’城市市场的交易,仍然是以消费性购买为主,而不是以小生产者的交换为主。这就造成了城市市场的狭隘性。
我国的区域市场,主要是按同一自然地理条件和同一生活习惯形成的,我们曾把它看作是自然经济的延伸。但我们十分重视区域市场中的城乡交流,亦即工农业产品交换的部分,因为它反映社会分工,反映真正商品经济的发达。明清以来,区域市场也有所发展,但在城乡交流上,看不出多大增长。这有两重原因:一是在这期间,农民家庭手工业发展了,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加强了,除盐铁等传统商品外,农民不必需也无力购买多少城市手:I:业品。二是如上所述,城市居民主要是以租赋等封建剥削收入来购买消费品(包括农副产品)的,这就造成农村每年都有大量的农副产品单向流人城市,而并没有城市产品与之交换,其实,这只是商品流通的一种假象。随着城市发展,城居地主增多,以及租赋的货币化,以至漕粮、兵粮也经商人之手流人市场,这种假象的商品流通也更大了。如果抛开这种假象,真正的城乡交流,工农业产品的交换,其范围就十分狭隘了。
全国性市场,在这期间确实有了扩大。商路开辟,特别是内河和沿海航运,已具有近代所达到的规模。商人资本也有很大发展,明代大商帮的出现,清代商人会馆的兴起,就是明证。这是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前提。我们所见,凡是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其产品都有长途运销,有些并出口国外,不过,这时期全国性市场的扩展,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试分析如下。
第一,长距离贩运贸易中,主要是粮食和手工业品相交换。这是十分可喜的。因为,工农业产品的交换反映真正的社会分工,而这种交换的发展,又与当时湖南、四川的开发,西北、东北的放垦,和东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但是,具体考察一下几条主要长距离贸易的内容,却不免令人失望。如南北大运河贸易,由于晋冀一带缺粮,每年南粮北运达600万石;而北方南下的商品最多只能抵偿六分之一(其余是无交换的漕粮)。由于江浙缺粮,东北每年南运上海豆麦约1 000万石;而江浙的布、茶、糖等北运则有限,北去船只放空,常要以泥压舱。最大量的长江贸易,每年由川、湘、皖、赣运济江浙的米粮约1 500万石;江浙则以盐、布、丝、洋广杂货等作抵偿。其后,上游地区人口增加,余粮减少,回头货也受影响,甚至盐也滞销。台湾粮食运福建,广西粮食运广东,也是因为闽广是严重缺粮区,而这些地方并不需要多少闽广杂货。这就是说,这些长距离贸易的扩展,主要不是由于工业品大批量生产,需扩大销路,而主要是由于某些地区缺粮,大宗粮食向这些地区集中所致。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本来是“生产处处从属于作为前提的消费,供给从属于需求” ①。然而,那些由于“缺”而不是基于“丰”所引起的长距离贸易,却不免是畸形的,至少是不健康的。 ———————————————— 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516页。
第二,这期间,长距离贸易虽有较快发展,但主要是数量的增大,进人流通的商品品种则甚少增加。农产品方面,清代经济作物颇有发展,但进入全国性市场的却很有限,传统的北棉南运,由于北方推广织布,清代反不如明代。这就是说,全国性市场的扩大很少反映农业的地区分工。这是因为,由于人口日增,每个地区都要先搞粮食,很难专业化;地区之间不能互为市场,也就限制了贸易的品种。工业品方面,如前所述,这期间主要是农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而城市手工业发展有限。农民家庭手工业本来品种简单,除丝和布外,基本上是自用。城市手工业品种较多,但又主要是按本市消费者需要生产的,销行本市。因而全国性市场上新增的品种,除数量甚小的洋广杂货外,主要是一些城乡之间农产品加工产品而已。
第三,长距离贸易虽有发展,但它在整个商品流通中所占的比重仍是很小的。以居市场流通量第一位的粮食来说,我们估计,鸦片战争前约有245亿斤,其中进入长距离流通的不过占22%。居市场流通量第二位的棉布约有3。1亿匹,它更主要是在地方小市场和区域内流通,进入长距离贩运的不到15%。还应注意商品中的虚假成分,上述粮食长距离流通中,是包括农村单向流出的部分在内,单漕粮即有500万石。丝、茶等商品都有课,也是同样性质。在市场上居第三位的盐,属于专卖品,价格过高,虚假更大(农民需以更多的产品去交换)。矿产品除课外,还常有官收,其中占最大比重的铜,是作为货币材料,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商品。
至于海外市场,原是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最有力的大市场,而明清两代都行禁海政策。鸦片战争前,出口约只占市场商品值的3%左右,虽有贸易顺差的有利条件,却未能利用。
以上情况说明,尽管明清以来我国国内市场有了不小的发展(从最有代表性的粮食的长途运销看,清代大约增为明代的三倍),但具体分析起来,它仍是以地方小市场和城市市场为主;而从每种市场的交换性质,特别是从工农业产品交换的角度看,它们都具有狭隘性,即使是长距离贩运贸易也不例外。生产决定流通。马克思说:“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所决定的。” ①我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生产结构,决定了我国国内市场的狭隘性。我们试从这方面再作一些分析。 —————————————————— ① 《卡尔·马克思的遗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40页。
我们曾估计,鸦片战争前我国市场上主要商品流通值约为3.9亿两,其中粮食占42%,布占24.4%,盐占15%,三者共占81%以上。因而,市场上最大量的交换是粮食和布的交换,其次是粮、布和盐的交换。
在这种交换中,粮食基本上不是商品生产。
从明代到清中叶,经营地主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主要因为明代经营地主所依靠的僮奴劳动和依附农制度瓦解了);自耕农和佃农从事商品性生产的也增加有限(主要因为平均经营规模缩小了);因而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仍然微不足道。市场上流通的商品粮基本上是来自农村自用有余的部分,这种余粮又成批地是集中在地主手中,即以地租进人流通。地主出售租谷主要是为了换取奢侈的享受;农民零星出卖余粮则是为了换取生产或生活的必需品。无论租谷或农民的节余,都不是商品生产,而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并为同一目的而出售。布,绝大部分商品布也是农家自用有余的布,仅在某些集中产区(所产大约不到商品布总量的15%)才有为市场而生产的织户。即使这些织户,也未脱离农业,因而还不是真正的小商品生产者。他们出售商品布,也是为买而卖,特别是为了补充口粮或完租纳税,因此,是一种在交换价值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男耕女织”是我国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主要内容,是农村自然经济的基石。市场上两项最大量的商品——粮和布,恰恰都是它的产物,即自然经济的产物。因而,市场上最大量的交换——粮与布的交换,并不能反映多少社会分工,绝对一点说,它不过是耕织结合的另一种形式,即由家庭内部的结合转化为在市场上的结合,对于自然经济的分解作用显然是不大的。
还可以从市场价格的构成上来做一些说明。这时市场的物价水平决定于粮价。而粮价通常要低于它的价值。这是因为,“农业的经营大部分是为了直接生活的目的,土地对大多数人口来说是他们的劳动和资本(指农业投资——引者)的不可缺少的活动场所,所以,产品起调节作用的市场价格,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达到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