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和移民政策,人口压力与繁重的封建剥削交织在一起,全部倾注到小农经济头上。这就像一条饥饿的鞭子驱使他们从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中找出路,结果是加强了这两者的结合。愈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农业的经营规模愈小。嘉庆时,松江府平均每人仅有土地1.61亩,苏州府更只有1.05亩。①可耕种的土地愈少,愈需要手工业来补充。如河南孟县,“按口计地每人不足一亩”,只好“耕作而外,半资纺织”②。江西铅山,地瘠民贫,惟有竹可造纸,“小民借以食其力十之三四焉”③。山西保德州的许多农民,更不得不“以盆科为常食,用乾泥以救饥”④,即靠制陶器为生。即使在江南最富裕的农家,据《补农书》所记,沈氏和张履祥两位农学家的经营收入,他们之所以富裕,也不是在那几亩稻田,而是在那四、五亩桑田。在这样小块土地上,无论维持生活或致富,都非牢牢抓住手工业不可。 ———————————————— ① 嘉庆《松江府志》卷二一、二八,记嘉庆十五年人地数;同治《苏州府志》卷一二、一三。记嘉庆二十三年地亩,二十五年人口。 ② 乾隆《孟县志》卷四。 ③ 同治《广信府志》卷一。 ④ 康煕《保德州志》卷三。
第三,经济效益。一种经济制度的兴废,最终决定于它所提供的经济利益的大小。农民家庭手工业可以利用全部农闲时间,利用全家男女老幼的劳动力,实行最有效的分工和协作,这样就造成了巨大的节约和时间的节省。以棉布生产为例,农民为生活所迫,劳作极为勤苦,大都夜以继日,有所谓“一月得四十五日之功”。他们自幼即参加劳动,“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男人下地,老妇执炊,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益。在生产力水平(主要是生产工具)相同的条件下,若是雇工生产,决不能有这样长的劳动时间,加上工钱工食,成本就要高得多。在清中叶,东北曾有雇工织布之例(因东北农民不善织),但仅个别大户有之,一般仍是买江南、山东农民所织棉布。由于农民织布成本最低,棉布的市场价格水平也就由农家成本所决定。在这种条件下,不仅雇工生产要亏本,独立的个体手工业也难与竞争,因为他们要购买口粮,白受商人剥削。此外,农民既未脱离农业,他生产的棉布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在市场交换中蒙受损失,仍然有农业作为生存的保障;独立手工业者如遇到这种不利情况,则退无后路了。并且。农民织布,除某些集中产区外,主要还是自给性生产,有余才出卖,这种自给性生产,就更加难以代替了。棉纺织业的这些情况,也适用于其他农民家庭手工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以上就是我国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牢牢结合、封建生产结构十分坚固的基本原因。
农民家庭手工业,主要是自给性生产,它的发展,起着巩固自然经济、限制社会分工、维护封建制度的作用,这是它主要的一面。另一方面,农民生产的手工业品,自用有余的也会投入市场,还有少量是专为市场生产的。由于农民人数众多,涓滴成海,他们提供的产品,单棉布一项就远超过城乡独立手工业的全部产值,因此,农民家庭手工业又是市场上工业品的主要供给者。然而,即使是专为市场生产的部分,其生产过程也没有与农业分离,还是被束缚于土地,并且,大部分仍是副业性质,还不是完全意义的小商品生产。所以总的说,农民家庭手工业,无论对于独立手工业来说,或是对于资本主义萌芽来说,仍然是一种限制力量。事实上,如前所说,在农民家庭手工业生产中,我们还未发现什么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丝织业中的包买商,其主要对象也是城市机户,而不是农民家庭织户。
一般说,历史是经过小商品生产的充分发展,才能走向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明清时代,一方面是城乡独立手工业发展不足,一
方面是与小农业牢固结合着的家庭手工业占据优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以前者为基地,而与后者相径庭。在一定的市场容量下,独立手工业的发展既相对不足,资本主义萌芽就只能与农民家庭手工业互为盈虚了。
由此可见,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生产结构,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小农业与家庭手:I:业的结合体,又随着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经营规模的细小化,随着人口增长和农民多子分居,像细胞分裂一样再生产和复制着自己,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一片汪洋大海。还值得指出的是:农民通过家庭手工业,以社会分工为牺牲品,可以获得颇有效率的经济收益,用以缴租还债、迎婚嫁女和度过灾荒。这就使得我国的小农经济,对于封建剥削具有较大的负荷能力,对于人口增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对于新的生产方式也具有较大的排斥力,甚至对于机器大工业的产品也有顽强的抵抗力。这反过来又都会巩固这个小农家庭,维护封建经济结构。
在欧洲封建社会后期,有大量农奴逃人城市。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形成与农村领主相对立的市民阶级。我国手工业的发展是以农民家庭手工业为主,结局也就不同。可以说,欧洲手:I:业的发展是离心的,它促进封建经济结构的分解;而中国农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是向心的,它保持着封建经济结构的稳定。 二、流通中市场的狭隘性和自然经济的优势地位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但是,不是任何流通都能有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和发展,还要区别市场和流通的性质,并要分析其商品的生产方式。这里,我们先综合分析一下直到鸦片战争前我国市场的状况,再从生产方式上来分析一下进入市场的各类商品的性质。
星罗棋布的“地方小市场的网”①,是以封建社会生产的分散性为基础的。在我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体制下,这种小市场一向发达。明清以来,户口增加,加以内地和边区的开发,它又有很大发展,仍然是我国市场交易中最大量的部分。在长距离贩运贸易作用下,地方小市场有向初级市场(商品集散地)转化的趋势。但这种趋势是在鸦片战争后我国市场的殖民地化过程中才见明显。这以前,进入长距离贸易的农产品品种还很少,剩余农产品又主要是掌握在地主手中,所以,只是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在江南丝产区和某些棉布集中产区的集镇市场,才看出一些变化。整个说来,这时的地方小市场基本上还是农民之间品种调剂和余缺调剂的场所,是在狭小范围内的、彼此孤立的一种市场。有些地方文献记述,“菽粟布帛鸡豚酒蔬之属……趁墟贸易”②;“非定期不集,非集不得贸易,且花布鸡豚粮草果蔬之外,无他奇货。”③这种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 —————————————— ① 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全集》第3卷.第340页。 ② 乾隆《东安县志》卷一。 ③ 乾隆《齐河县》卷二。
城市市场,原来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商业形式。由于我国城市的特点,它原来是以贵族、官僚、士绅和他们的匠役、士兵、奴仆等的消费需要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而突出地发展了奢侈品贸易、土特产贸易、零售商业、铺坊加工业、饮食和服务业。这种消费性商业的特点是:它是以公私收入来购买小生产者的产品,而不是以自己的产品或劳务与小生产者相交换;这种收入又不外是地租的转化形态(赋税、转移到城市的地租、商业和高利贷资本的利润等)。因此,这种商业的繁荣,并不代表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而是反映封建经济的成熟(地租量增大)。明代以来,城市市场有很大变化。日用品的贸易逐渐占较大比重;手艺人和加:I:铺坊逐渐向小商品生产者转化。同时,除原来的政治,军事中心城市外’兴起了一批商业城市,它们是大规模贩运贸易的起落点,是我们考察中最应注意的事。然而,直到鸦片战争前,这类城市还不占优势,并且都是商业性的,缺乏生产基础。整个看来,城市居民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仍只占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