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它具备“典型”的性质,是有一定时间范围的,即局限在封建社会的前、中期。当然,因为前、中期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发展阶段,我们也可以笼统地说中国及其地主制经济是封建社会与封建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但是,如果专就封建社会后期的情况而言,那么应该承认中国在许多领域的发展不如西欧充分,是不能算做“典型”的。
六、“典型”的社会与存在的时间长短之关系
“典型”的社会与其存在的时间长短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是存在的时间最短,最先进入下一个社会阶段,恰恰相反,典型的社会往往是长期延续的。历史上奴隶社会的典型——希腊、罗马,封建社会的典型——中国,还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英、美等国,都不是领先进入下一个社会阶段的。最先发生和完成社会变革的往往是一些形态不够典型的国家。例如首先进入封建时代的是奴隶制发展并不充分的中国,而不是古典奴隶制的代表——希腊、罗马。社会主义革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的俄国、中国首先实现的,而不是在作为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历史上,在某个阶段处于领先地位的民族和国家,到了下一个阶段往往不能继续保持着领先状态。这条规律黑格尔很早就注意到了,他在《历史哲学》这部著作里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分成了几个阶段,称做“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耳曼世界”;指出每个阶段都存在着一个、或几个最发达、最强盛的民族,在各个方面占据着统治地位。黑格尔把它们叫做“世界历史民族”,他说,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只能创造一个新纪元,在下:一个历史阶段就要退出、让位。黑格尔的历史理论从整体上看,有许多问题和错误,但是他总结的这条规律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客观存在的。他的“世界历史民族”概念,和我们今天所讲的“典型”社会形态与经济结构,有一定的联系。发展充分的、繁荣强盛的社会形态到后来往往又是长期延续的,难以向下一个阶段过渡。80年代初期,我国史学界展开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问题的讨论时,曾有某些同志专门著文论述过这个问题③,笔者也在下面简略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典型”的社会和经济结构难以在后来发生质变的进步,原因主要有两点: ———————————————————— ① 《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第108—111页。 ② 许涤新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第200页。还可参见[美]赵冈:《生态变迁的统计分析》,载《中国农史》1994年第4期。 ③ 参见朱孝远:《发展的充分化是社会形态长期延续的原因》,载《复旦学报》1981年第]期。
1、从理论上讲,事物的存在都是一个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某一种社会形态在新的生产力出现之后就会逐渐变成过时、甚至是反动的东西,成为新生产方式发展的桎梏。典型的生产关系或者社会形态由于发展比较充分,它所能够容纳的生产力就比非典型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为高,同样水平的生产力在发展不充分的社会里就可能成为新生产关系的基础,并且推动它发育成长;而在典型的社会和经济结构里就起不到同样的作用。西欧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时期,它的生产力整体水平并没有高出当时的中国一个档次,但是就能够促进、推动其新生产关系成长壮大。中国在明朝中后期,虽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产业革命前的西欧相比,差距似乎也不是非常明显,但是它远不足以突破地主制经济的组织形式,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壮大成长。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如果假设不受外界的影响,自己在社会的内部逐渐发展成熟起来,显然需要比西欧封建社会后期水平更高的生产力来推动,才能做到。
2、另一方面,典型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由于发展比较充分,一旦转化为新生产方式的对立物,它的束缚作用就比较强,新生产方式的萌芽和新的阶级力量在它的压抑之下就不容易成长起来,会出现停滞或夭折的现象,往往得不到顺利的持续发展。像历史上晚期罗马帝国对封建因素的顽固压制和打击;明清乃至近代,我国地主制经济面对资本主义因素发展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专制王朝在对外交往、工商业方面所采取的封闭、抑制政策,都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社会变革经常是在那些形态不够典型、发展不够充分的国家和地区首先实现。事实表明,在曲折起伏的历史发展过程里,先进国家、民族与后进国家、民族的地位总是在不断地互相转化,谁也不能永远保持着领先。“典型”社会形态与经济结构,虽然能在某个时代里风光无限,呈现出较长时间的发达与繁荣,却往往不能领先进入下一个历史阶段,其原因也就在于此。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