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中国封建经济的运行机制      ★★★ 【字体: 】  
中国封建经济的运行机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51:27   点击数:[]    

的基本结构和社会积累的主要方向,既大大促进了商品市场和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也使三者剥削机会均等化,调节了他们在分割农民和手工业者剩产品中的矛盾,缓和了土地权与货币权的对立,巩固和发展了封建经济。

地租的再投资从商品生产转向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地主干预经济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市场配置资本资源的一个重要结果。
——————————————
① 《诚斋集》卷36。
② 《明史·食货志》。
③ 祖无择:《龙学文集》卷10。
④ 周行已:《浮址集》卷7。
⑤ 梁章钜:《北东园笔录续编》卷3。
⑥ 清内务府奏销档,乾隆四十九年十月征瑞奏。
⑦ 同治《霍丘县志》卷3。
⑧ 《资本论》第1卷第167页。


在地主制经济下,包括自耕农和佃农在内的广大农民,通常是种粮以食,织布以衣,实行“男耕女织”,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维持家庭的温饱。农民人数众多,他们这种自给性生产所支配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有巨大的份额。

农民这种基于人类生存本能所形成的自给机制,推动了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保证了人口的繁衍、封建经济的运行和封建社会的发展

首先是推动了土地资源的开发。“百万生灵资生养之具,皆本于谷粟;而谷粟之产,皆出于田”。①封建社会的人口主要是农业人口。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农民必须不断地垦辟土地,以首先保证自己的生活需要,并进而保证其他人口的生活需要。几千年来,他们从平原垦到丘陵地区,再从丘陵地区垦到山区以至边疆。据估算,汉代耕地约为二三亿亩,宋代约为五亿多亩,清代约为八亿多亩。从实质上说,中国的耕地就主要是由农民的自给机制所推动而不断垦出来的。

正是由于土地垦辟对于封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封建国家历来都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垦荒。如实行谁垦谁有,永准为业;在一定年限内不征收钱粮和减免差徭,有时还提供牛具、种子。特别是垦及荒山等劣等土地,更会租赋两轻。如清代陕西、四川、湖北毗领山区的垦荒,“国初定赋之时,多系未辟老林,故率从轻科”。“定课既为无多,故其赁田之租,亦不似外间之按每亩而定也”。“客民给地主数千钱,即可租种数沟数岭”。②这些都无疑会有利于促进垦荒。

其次是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营是中国地主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小农经济体制下,由于生产规模狭小,任何一个农民家庭都不可能满足自己全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必须与其他农民和手工业者交换产品。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农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自耕农为繁重的赋役征调所困扰,佃农为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所困扰,农民经济发展缓慢,广大农民只能以自用有余和交纳租赋以后的少量产品,以换取自己不能生产的必要的产品,始终难以摆脱《孟子》所说的那种“男有余粟,女有余布”,“纷纷然与百工交易”的格局。农民经济具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唐代以来,封建束缚逐渐松弛,农民的人身自由有所发展。封建国家的赋税制度逐步实现了赋役并重到重赋轻役和役并人赋的改革,并基本上实现了从征收实物税到征收货币税。租佃制度也逐步实现了从分成租到定额租的转变,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完全分离。这些变革,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证。

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费用增加,对货币的需要也因之增加。他们遂进一步实行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相结合,通过发展商品生产,以实现从出售少量自用有余产品平衡家庭的生产与消费,到以商品生产平衡家庭的生产与消费的转变。

农民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商品生产,可以利用全家男女老幼的劳动力,可以利用夜以继日、晴雨无碍的劳动时间,实行有效的家内分工和协作。这就会造成巨大的节约,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商品。农民的商品生产,又一般都“不计工食”,不顾及劳动力成本,只计较生产资料成本,可以接受低于价值的市场价格。在农民的商品生产有所发展之后,由于农民的生产成本低,农产品和某些手工业品的市场价格水平,就会由农民的生产成本所决定。农民的这种竞争优势,会有力地排挤地主以至商人的商品生产而占领市场。
——————————————
① 《宋史·食货志》。
② 《三省边防备览》卷11、14。
唐宋以后,特别是到了清代,广大农民的农牧业商品生产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许多农产的商品性生产超过了自给性生产。农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也获得发展,有些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并已取代农业成为主业。农民已成为第一市场主体,成为社会商品的主要供应者。

在农民商品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许多地区的区位优势发展为商品优势、棉、丝、麻、粮、麦、豆、茶、布、绸等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出现了产地集中和布局优化的地区分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

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农民经济主要是一种糊口经济,或者说是一种温饱经济,因此,农民发展商品生产,主要是为自给所驱动,是为了换取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家庭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实具有自然经济的内核。如同马克思论述欧洲中世纪城市手工业那样:“城市手工业在实质上虽然是以交换和创造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但在这里生产的直接的主要的目的,是保证手工业者,手工业师傅的生存,因而是使用价值,不是发财致富,不是作为交换价值的交换价值”。①尽管如此,唐宋以来,农民商品生产的发展,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恩格斯说过:“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都“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②由农民自给机制所推动的土地垦辟和商品生产的发展,正是在生产与交换的关键环节上,保证了封建经济的运行和封建社会的发展,从而具体体现了农民历史创造者的作用。




资源配置是否优化,是否合理,最终表现为社会宏观经济效益。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与现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市场是最主要的资源配置主体不同,有国家、地主和农民多种资源配置主体。资源合理配置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宏观经济效益,具有双重内含,其一是,国家、地主、农民共同参与,使有限的资源获得比较合理的配置,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以维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并得到发展。在清代,以增长缓慢的有限土地,养活了迅速膨胀的巨大人口,在世界农业史上都是了不起的成就。这当然是广大农民勤劳奋斗的结果。在中国传统农业中,封建赋役制度和租佃制度决定着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与效益水平。上述成就,与赋役制度和租佃制度经过改革,提供了一种比较合理的制度安排,也是分不开的。

其二,多种资源配置主体,也是多种利益主体,其经济利益又都是相互对立的。资源配置优化,又会集中导致多种资源配置主体利益的相对协调。这种利益协调并不是指利益趋向均等,而是指现实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利益分配格局,能获得相对协调地发展,而不失之于畸轻畸重。

商品经济发展,是资源配置优化。而资源配置化化,必然会带来资源效益优化。秦汉以来,农民只能通过垦荒和国家授田占有土地,买置田产的记载极少。《晋书.郭舒传》有武昌城西“百姓久买此地,种菜自赡”的记载,但究竟是地主还是农民,仍难判定。宋代以后,农民甚至佃农买地的记载渐多。北宋湖湘一带,有些客户“或丁口蓄多,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出立户名,便欲脱离主户而去了③吕大钧甚至提出“保民之要”,除“存恤主
————————————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516页。
②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第307页。
③ 胡宏:《五峰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现代“经济人”批判

  • 下一篇文章:中国封建社会和地主制经济是否具备“典型”的性质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封建经济的运行机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封建经济的运行机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中国封建经济结构与资本主义萌芽
  • ››中国封建社会和地主制经济是否具备...
  • ››中国封建经济的运行机制
  • ››中国封建经济史和广义政治经济学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