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价值,等,本文不予论述。
[4] 《周礼·考工记》;《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5] 《唐本草注》,引自《农政全书》卷之二十八,树艺。
[6] 有学者认为古人说:“桔逾淮而北为枳”,除了土壤的因素之外,也包括气候,战国时期人们已认识到气候对于生物种类的影响。但笔者觉得,这其实是现代人的理解,现在人解释这种变异自然会想到气候的因素,而且气候的确在其中起了关键性作用,但在古人看来导致这种变异的原因仅仅在于土壤,尽管古人提到了“地气”这一概念,但这里的“气”,并非气候的“气”,而是构成土壤物质的“气”,与气候无关,真正与气候相关的“气”,古人称为“天气”,以与“地气”相对应。
[7] 《周礼·天官·大宰》
[8] 游修龄,说泥与土,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384页
[9]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10] 《梦溪笔谈》卷26《药议》
[11] 《陈旉农书·地势之宜篇第二》
[12] 《农桑辑要·九谷风土 及种莳时月》
[13] 《农政全书· 农本》
[14] 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5] 龚高法、张丕远,气候寒暖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纪念科学家竺可祯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张家诚,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初探,地理研究,1982年第2期;张养才,气候变迁与稻熟制演变关系的探讨,气象科学技术集刊(农业气象),1982年第3期;倪根金,试论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农业考古,1988年1期,294页。
[16] 竺可祯,22页;倪根金,298页。
[17] 《汉书·召信臣传》
[18] 张家骥:《中国造园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 《三辅黄图》卷三:“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上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莳矣。”
[20] 诗人王建《宫词》有“内廷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的诗句。
[21] 牟重行,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气象出版社,1996年,50页。
[22] 倪根金,294页。
[23] 牟重行,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气象出版社,1996年。
[24] 《陈旉农书·粪田之宜篇》
[25] 《论衡 ·率性篇》
[26] 《容斋五笔 》6卷
[27] 《王祯 农书 ·粪壤篇》
[28] 倪根金,294页。
[29] 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121页。
[30]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之二十八,树艺。
[31] 《周礼·地官·草人》
[32] 《王祯 农书·粪壤篇》
[33] 《天工开物·乃粒·稻宜》
[34] 李根蟠先生认为,用“应对”(adaption and deal)更好。
[35] 包世臣:留致江西新抚部陈玉生书(1836),《郡县农政》,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页104。
[36] 乾隆二十二年(1757)《湖南通志》。稻下编,页386。
[37] 《史记·夏本纪》
[38]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田制·涂田》
[39]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蓑笠·橇》
[40] 《齐民要术·耕田第一》
[41] 《王祯农书·农桑通诀·垦耕篇》
[42]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田制门》
[43] 刘向:《说苑》
[44] 《齐民要术·种谷第三》
[45] 《宋史·食货志·屯田》
[46] 《宋史·何继筠传》附子“承矩传”
[47] 曾雄生,中国历史上的黄穋稻,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