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论二元经济      ★★★ 【字体: 】  
论二元经济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50:19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一、概说
 
二元经济指传统经济与现代化产业并存的格局,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常见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产业多由外国资本移植或本国资本引进而来,在中国始于19世纪后期。或谓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形成于二次大战后,不确。惟早期现代化产业多集中于个别地区,亦称“飞地经济”。又常称之为近代化产业,实与现代化同义;本文通用后者。
刘易斯把现代化产业定义为“使用再生产性资本”以谋取利润者,即资本主义产业;而传统经济是“维持生计”的产业。¬在历史上视资本主义化为现代化未尝不可;但日本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充分就业前仍可称二元经济,中国在进人社会主义后仍属二元经济。又传统经济亦使用再生产性资本,并有谋利部分。迈因特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整性出发,把现代化产业和半自给性生产并存作为二元结构。­石川滋采取希克斯(John Hicks)《经济史理论》中由习俗经济、命令经济到商人经济的观点,把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并存作为二元经济。®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明现代化过程是可取的,但用之区分二元范畴似欠妥。
传统经济包括农、工、商、运输、服务等部门,原为完整的经济体系,在中国更是一个十分发达的传统经济体系。但自1954年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理论以来,西方学者大都只论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工业,并注重于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工业转移问题。费一拉尼斯干脆把二元经济定义为农业与工业两大部门并存。¯他们也提到手工业者、小商人、服役人、搬运工等,但把这些人看成是“隐蔽的失业者”,°或等待进人现代化部门的“城市传统部门”。±事实上,传统经济的非农业部门人数众多,基本上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在早期它们是与现代化产业并行发展的,并成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日本称明治维新以前已有的产业为“在来产业”,并进行专门研究。²1981-1935年,日本农业就业人口是不断下降的,同时期现代化产业就业人口增加约3,300万人,而在部产业就业人口增加逾6,600万人¬就是说,现代化过程中释放社来的多余劳动力主要是由传统经济中的非农业部门吸收的。
    明治维新后,日本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中的散工制发后迅速,对日本现代化工业的建立起了辅助作用。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为发挥劳动力优势,仍是在现代化企业中实行多班制,而将部分工序和零件生产转包给小厂和家庭工业去完成。中国的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散工制也是在鸦片战争后随现代化产业的建立兴起的,迄1936年,工场手工业的就业人口约为现代化工厂的5倍。这我已有专文论述。­
    我国传统商业和金融业原较发达,现代化产业的建立有赖于传统商业网和钱庄的支持。同时,也有新式商业和银行兴起。然而,即使在新式商业最发达的上海,传统大商业如米行、豆行、丝栈、茶栈迄1936年仍是发展的,仅豆行的经营品种和丝茶栈的销售对象有所变化而已。迄1936年,上海上布号约减少一半、绸缎庄则倍增,药行由1851年的约1002增为498家,在营业额上始终超过西药业®。上海钱庄的资本和营业额也是不断增长的,1932年以“后才逐渐为新式银行所代替。
    运输是先行产业,现代化进程较快。迄1936年,中国在现代化运输业的投资一直大于在现代化工业的投资;但是,木帆船、人畜力等传统运输的产值一直是增长的,轮船、铁路亦需传统运输为其集散货物。¯毛泽东说:“若干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二元经济,正是这样一种多途径的经济。
    在地区辽阔、人口众多、传统经济十分发达的中国,二元经济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这期间,经济上是现代的与传统的对立统一体;就是说,二者间不仅有对立的一面,还有互补作用的一面。西方学者往往把传统产业看成一钱不值,在国内也有人把二元社会看成是“二律背反”;我看不妥。传统经济和传统文化一样,有它有价值的东西,有它的能动作用。二元经济的发展也不是简单地用现代化产业去替代传统产业,而是多途径的,扬长避短,发展前者,也改
造后者,共同创造克丽奥之路。
传统经济不限于农业,但在一篇短文中遍论各业是不可能的,又手工业我已有专文,故本文仍只论传统农业,但要密切联系非农业部门和市场变化。又本文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来考察,有别于一般二元理论。 




¬W·Arthur Lewis:《二元经济论》,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 H·L·A·Myint Dualism and the Internal Internal Intergation of Underdeveloped Economics,Banca Nazionale Lauaro Quarterly Review.93.june 1970.
® 石川滋:《发展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7、页。
¯ John C·H·Fei and Gustav Ranis:《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7页。
° 前引刘易斯著作第3页。
± 托达罗(Micheal P·Todaro):《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迁移模式和城市失业问题》,《现代外国经济学论文选》第8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6、172页。
² 中村隆英:《在来产业规模构成》,《数量经济史论集1》,日本新闻社1967年版。
¬ 中村隆英:《日本经济-成长构造》,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第40页。
­ 本书:《论工场手工业》。就业人口数据国家统计局整理的资料补列。
®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990年版,第135-136页;徐新吾主编《江南土布史1992年版,第323页;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1991年版,第289页;上海药公司等《上海近代西药行业史》,1984年版,第119-120页。除丝织一书为上海人版外,余均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 《中国近代资本集成和工农业及交通运输业产值估计》。
° 《毛泽东选集》四卷横排本,第172页。

二、传统农业的生产廊余和资源配置

刘易斯以简明的模型奠立了劳动力过剩型的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后来学者多遵此道。在他的模型中,传统农业完全是消极的,它的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零,±唯一作用是在低工资水平上为现代化工业提供劳动力。五六十年代不少第三世界国家大力发展工业,但因忽视了农业,而后继无力,工业化计划受挫。1964年的费一拉尼斯二元模型就很重视农业了,并提出工业应先采取资本浅化政策以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但在他们的模型中,农业剩余只是在农业过剩劳动力移出后才能实现,并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量移出而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能依靠外生的技术投入,传统农业本身仍是无能为力的。1967年的乔根森二元模型,否定了农业零边际生产率学说,并更加注意农业剩余,认为它是能否实现工业化的关键。但他把技术进步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作为农业剩余的唯一重要因素。¬其后如凯利的二元模型,就更加注重外生的技术变量了。­

这些二元论者,除凯利外,都把资本排除在农业生产模型之外,这是他们把传统农业看成无所作为的原因之一。实际上,传统农业中非人力的物质投人是个重要的变量,农民主要是从农业剩余上来考虑资本投人的。1922年日本的水稻生产成本中,土地(地租)占30%,劳动占36%,资本投人占34%。®舒尔兹考察印度灌溉区的投入,土地占13%,劳动占34%,资本(包括灌溉建筑)占53%,与1949年美国农场的投入比例相仿;其中牛和工具占30%,比美国动力和机器占26%还高些。¯中国清代农学家就很注意资本投入,在江南每亩地约需现金1000文,相当于收获值的15-25%。包世臣说:凡治田无论水旱,加粪一遍则溢谷二斗,加作一工亦溢谷二斗;追加资本与追加劳动同等重要。°李伯重研究,江南稻田自明末至清中叶,每亩用工量甚少变化,而投资增加。这期间亩产量增44-56%,主要是追加饼肥所致,每亩追加饼肥40斤可增产谷80斤。±1933年无锡3个村121户生产成本调查,不计土地,劳动占45%(包括雇用农工、畜工和机器工),资本占55%;资本中肥料占77.6%,种子秧苗占12.7%,工具添修占9.7%。²

上述西方二元论的最大缺陷是他们的模型都是以粮食代表整个农业生产。实际上,在何国家的农业都不仅是粮食生产,而非粮食作物和农家副业不仅可变性大,也常是积累和导致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在粮、油、棉三类作物的播种面积中,粮食所占比重由本世纪初期的87-88%下降至三十年代的80-81%,经济作物的比重则是增长的。³本世纪初期,农业总产值中,大约粮食占62.2%,经济作物占23.7%,到1936年分别为59.8%和16.1%(余为林牧渔业)。´中国小农经济又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副业种类繁多,副业收入约占农家纯收人的30%,在江南可达40%。三十年代末,无锡、嘉定、松江、常熟、太仓、南通的12个村433家农户调查,农家纯收人中,农田收人占60.2%,禽畜饲养占605%,纺织、育蚕、贩运、捕鱼等主要副业占21.2%,其他零散副业占602%,佣工和外出人员汇回款占5.9%。µ

传统农业原有很大的剩余,这从封建地租常占产量的一半可知。惟其剩余多转化为租赋以及商人和高利贷利润,农民不能支配。日本明治维新时以1873年地税改革将水稻产量的30%集中到政府手中,成为兴办现代化产业的资本。中国一向租重赋轻,而地租是最难转化为资本的。甲午战后,田赋日增,附加尤重,粮田殆无纯剩余。惟经济作物和商品性副业一般仍有盈余,否则农民不去生产。田地生产受气候影响,商品性副业更具市场风险,故农家经营常是有亏有盈,总的看仍是略有盈余的。¬

但在二元经济理论中,农业剩余不是指农家的纯盈余,而是指农村产品和劳务的净输出,或以货币表现的农业对非农业部门的净流出。这将于第四节详述。

一种社会经济是发展或是衰退最终决定于生产资源的配置是优化还是劣化。上述西方各家的二元论皆未及此。惟舒尔兹强调了这一点。舒尔兹把传统农业定义为长期使用传统失产要素的农业,并认为,农民是十分精明的经营者,因而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的配置是有效的,没有一种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利用。这颇适合明清以来中国的小农经济。但他又认为,不能指望更好地配置传统生产要素来改进农业生产,他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是指引进西方现代化的生产要素,并改进农民的素质,即技术和人力投资。­

舒尔兹基本否定传统农业重新配置资源的作用,一方面由于他过分强调了农民对获取收人的来源(即生产要素)的偏好和动机保持不变;另方面,原有生产要素配置的有效性表明各要素的边际收益率大致相等,不能从再配置中得到好处。®这种理论未必恰当。农民的决策受生产关系(特别是赋役和租佃关系)、市场、多种作物和多种副业的影响,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从而导致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再配置;有知有觉的号召如以粮为纲有时反而误事。有人考察,明清以来,由于棉桑茶竹的推广·和生产专业化以及水产的开发,江南平原、丘陵地带和山区都以不同方式调整资源的利用,使之趋于合理。¯吴柏均研究,在明末清初,无锡从生产结构上说还落后于苏州、嘉兴、湖州、松江等府。清前期,由于棉手工业的引进(尽管无锡不产棉)和区域贸易的发展,引起资金和劳动力的重新配置。进入二元经济后,随着桑蚕业和城市工业的发展,农村发生更大的变化。到二十年代末,农民的纯收人中,种植只占48.5%,手工、饲育等副业占29.6%,商业和运输业占7.7%,佣工和外出人员寄回款占14.2%;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收人以1.5%的年率递增,农家经济的总流量有59%通过市场交换。这都是在传统的小农经营没有改变、技术也基本未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导致资源重新配置,取得增长效果的。°

西方二元论模型中,认为农民的收人是维持生存的费用或制度工资,是不变的。这不合实际。农家是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即使不谋求利润也谋求消费优化。在正常情况下是有所提高的,但也因多半是外在原因而下降。在历史上,农民生活是在们口、温饱以至小康之间摆动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将二元论者提出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型改制如下图。图左部的MP1;代表粮食生产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它与农民生活水平W1相交点决定就业人口OL1。相应在图右部中,总产品曲线TP超过农民消费线OC的部分,即SE,为农业剩余。由于农民可以引种多品种和生产市场价值较高的作物,增添新副业和扩大侣副业,使边际劳动生产曲线移至MP2以至MP3,农民生活水平相应改变,就业人口移至L2和L3,这三条MP是不同值的(斜率不同),吸收劳动力的作用也不同。


± 农业零边际生产率学说早见于罗森斯坦一罗丹(Paul N·Rosenstien-Rodan)关于东欧工业化的文章,载Economic Journal,53,June-Sept.1943.拉尼斯亦遭此说。但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和舒尔兹等的批评。1967年以后,刘易斯承认此说在其理论中并不重要,易受误解;前引刘易斯著作第75、105页。在中国和日本学者中,一般不取此说。

¬ Dale W·Jorgenson,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ur and Development of Dual Economy,Oxford Economic Papers,19.3,1967,转见贾塔克(Subrata Chatak)《发展经济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68-70页;贸塔克与英格森(Ken Ingersent):《农业与经济发展),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115页。

­ Allen C·Kelley et.Dualist Economic Development:Theory and history.Univ.of Chicago Press,1972.

® 前引石川滋著作第76页。

¯ Theodore W·Schultz:《改造传统农业》,1964年出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版,第76-77页。

° 本书:《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

± 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清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印刷中)第5章第1节。

² 韦健雄:《无锡三个村的农业经营调查》,《中国农村》第1卷第9期,1935年。

³ 本书《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

´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附录乙表一、第3卷附录乙表一,人民出版社19901993年版。

µ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村工副业及其在农家经济中的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原列百分比有误植,按分列细表改正。

¬ 参见方行《清代前期的小农经营》,《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第14-16页;对粮食生产剩余的一些测算见同期另文第133页。

­ 前引舒尔兹1964年著作第4、27、29-31页。

® 前引舒尔兹1964年著作第24、56页。

¯ 李伯重:《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 吴柏均:《无锡区域农村经济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清前期见所著《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一章。

 

    按过去理论,总生产曲线越过S点后将变成水平线,即再增加劳动投人不再增产。这不符合实际。在中国,无论是在人口剧增的清前期,人口缓慢增长的近代百年,或人口迅增的新中国,农业生产都能满足需要。理论上讲,边际劳动生产降为零的时候,也是总产量达到最高峰的时候。这个最高峰,迄今也未达到。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与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

  • 下一篇文章: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杂谈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二元经济”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二元经济”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论二元经济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