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总值的6.2%,已超过基建、食品和汽车制造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信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同期内雇佣员1426万人,增加7.2%。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化浪潮不仅使信息产业迅速地成长、壮大,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这主要表现为: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的传统经济转向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变化趋势,加快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成为推动当代世界产业结构朝着现代化、高级化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美国,传统工业是指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和之后发展与成长起来的工业。这些工业部门包括:最早发展起来的纺织、冶金和采矿业,以及稍后发展起来的钢铁、煤炭、机械制造、化工、能源、汽车制造、造船、铁路运输等部门。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与传统的技术革命相比具有更深刻的内容、更广泛的影响。当前,美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转折是:传统工业在衰退,但还具有很大规模;信息技术工业的快速发展,但尚未取代传统工业的地位。美国传统产业就是在这样形势下,进行着“脱胎换骨”的改造。这种改造表现在: 首先,就生产手段而言,是要达到机器的智能化、自动化,从而使机器辅助、延长或部分取代人的信息功能。 其次,就改造生产手段的技术方式而言,是将物质生产过程视为获取、存贮、处理、传输、控制信息的流动过程,从而在人机、机机以及机器与劳动对象之间,以数字化作为共同的语言桥梁,建立起自动化系统。人作为控制中心,游离于直接劳动过程之外。 最后,生产手段的根本性变化,促使适应这种高效、快速物质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这种组织形式必须适应信息流动,而不只是物体的置放、位移、人员的层层分工、工序工位的有效安排等管理要素的重新组合。管理部门主要关注的对象是信息、知识和人才,而不是原料、设备和普通劳动力。 (4)竞争日起全球化 信息技术革命消除了信息瓶颈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国际互联网使企业可以迅速跨越国界传递信息,使企业跨国经营的信息与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同时电子商务在对传统的交易方式进行彻底改造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跨国经营的交易成本。这使得企业跨国经济日趋普遍。全球范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与此相伴,公司兼并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浪潮。管理成本的降低为公司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迫使企业通过规模效益来降低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在这两者的推动之下,新一轮兼并浪潮正席卷全球。如在美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第五次企业兼并浪潮。1988年企业并购资金达3530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这个记录维持了6年,随着美国经济在1992年开始走出低谷,1993年美国企业再度掀起了兼并风潮,1994年企业并购资金在3419亿美元。接着1995年达5188亿美元,一举突破了历史记录。到1996年超级兼并愈演愈烈,并购10150起,大大超过了1993年的6307起,其中资金超过30亿美元的兼并,全年涉及兼并金额总计6588亿美元,比1993年增加了一倍,并再次刷新了美国企业兼并记录。1997年前5个月,美国企业已宣布的并购金额达2920亿美元,超过了1996年上半年的水平。 (5)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呈非线性增长趋势 传统经济学将经济增长视为是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的结果,并认为生产要素的投入基本遵循规模报酬不变的规律,任何难以解释的经济增长原因都被贴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标签(即“索洛余值”),它包括:规模经济、效率改善及知识进展等项目。而“新经济论”则认为美国经济近年来的良好表现主要得益于规模报酬递增、外部性、标准化及网络经济。在信息经济时代,投入具有“溢出效应”和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比如互联网、传真机以及软件程序等IT产品,其价值会随着相关的其他投入和兼容设备的使用而上升,并且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因此,信息产业不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被视为“新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数字化地球”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数字经济”使得生产与价格形成机制同传统的工业经济截然不同,它使得传统经济增长模型(比如新古典增长模型、剑桥模型)所描述的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之间的线性关系消失了,“新经济论”认为,美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新经济论”支持者Koelyl(1997)指出:“回望硅谷的形成和微软的成长历程,我们没有发现一条线性增长轨迹。”3.新经济的动力之源:高科技的发展 新经济的出现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它促进了信息产业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 高科技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现代高科技从技术的结构看,高科技是尖端技术,其主要原理建立于人类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这一点区别于传统技术,传统技术是经验的积累。从时间上看,高科技是新技术,是以最新成就为基础的技术。从与科学的关系来看,高科技是基于科学的发现而产生的技术,即高科技是SCence一based技术。因此,高科技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最新尖端技术。还需要强调一点,新技术不一定是高科技,新技术仅仅代表了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新颖的技术形态,而不是技术内涵的革命。 与普通技术相比,高科技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高效益。高科技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智力。高科技具有创造性、突破性,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 ——高投入。要创造高科技必须有大量的投入,据估计一个典型的比特动态随机存贮芯片生产线购置成本是10亿美元。 ——高竞争。高科技有很强的时效性,谁在时间上抢先一步,谁在质量上棋高一着,谁就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高风险。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是开创性的工作,不一定都会取得成功。高风险还在于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在竞争中失败就意味着破产。 ——高渗透性。从总体上来说,高科技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因而,高科技往往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 ——高融合。高科技的高融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科技研究与科学研究融合为一体,相互促进;二是技术之间融合协调趋势加强,不同技术之间相互渗透,并突破原有界限而形成新的技术,或不同的技术之间相互集成而产生新的技术。例如,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相互缠绕在一起以致不能把它们分离开来,它们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信息技术基础并把我们带进了信息时代。 国际公认的高科技一般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6个领域。 高科技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其产业化,目前高科技产业化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高科技产业化是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新产业的过程。因此,高科技产业是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它是把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建立在坚实的高新技术基础上。高新科技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大产业: —光电子信息产业,如光、电、声、磁物理性质的综合利用,全息图像处理等的研究与开发; —生物工程产业,如微生物、酶、细胞、基因四大工程,如动植物、药物、疫苗、生物计算机等的研究和开发; —软件产业,如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等的建立,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研究和开发; —生物医药产业,如与新材料相结合,有效替换和重建的各种人工脏器及各种诊断仪器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超导体产业,如超导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