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新经济学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三)      ★★★ 【字体: 】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三)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7 08:34:15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三.新经济的消极后果及我们的对策

新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生产效率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激发了科技开发和知识普及丰富市场供给的多样化,促进了世界生活方式的接近,但以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为标志的全球经济发展,也带来新的矛盾。

(一) 新经济所带来的大部分好处为发达国家所获得。

市场经济理论家们理想中的“中产阶级”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出现了20:80的两极分化。
所谓“胜者通吃”,“喂奶经济”,都是形容两极分化的形象说法。经济增长局限于一部分国家,1980---1996年,只有33个国家,达到3%的人均年增长,59个国家的人均增长皆下跌,他们主要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以及前东欧集团和前苏联国家。  
199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全球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最富裕的国家20%的人口控制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全球出口总额的68%;世界上最富有的200人在1994---1998年使自己的资产增加了1.2倍,总收入占全球人口收入的41%。9年来,世界最富的20%人口和最穷的20%人口收入之比,从30:1上升到74:1。

信息革命集中于发达国家,高科技加大了贫富不均。专利,富裕工业国家持有世界97%的专利。联合国1999年度人文发展报告指出,虽然能直接上网的电脑已经从1988年的10万部增加至1998年的3600万部,大多数人仍旧无法接触电脑互联网之类的新科技。在美国,一般人只需付出一个月的薪酬,便能购得一部电脑,在孟加拉,一部电脑的价钱等於当地居民8年的收入。美国电脑数目比世界其他各地的总数还要多,南亚地区虽然占全球人囗23%,网络使用者只有0.04%,非洲及阿拉伯不足0.5%。目前的网站有八成以英文写成,但会说英语的人只占全球人囗的一成,进一步阻碍了非英语地区人士接触电脑世界。

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动荡,黑社会,有组织犯罪集团也全球化了,每年总收入达15000亿美元。1995年的毒品贸易总值估计为4000亿美元,约为世界贸易额的8%,较钢铁和汽车的股份总值还要高,差不多相等於纺织、煤气和石油的股份总值。

新经济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总量,但如果使用其他标准,例如增加公共财富、保护所有人的生存权和维护他们的公民权平等、发扬团结与合作的精神等,我们就会发现,全球化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合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第一,是对人类共同财富的合法化占有。是合法化了的世界技术社会“种族隔离”。
对人类共同财富合法化的掠夺不仅仅是表现在传统方式上,例如,世界资本对各贫穷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的剥削等。众所周知,1997年,世界舆论曾强烈谴责美国的耐克公司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过低。同年,耐克公司付给迈克尔·乔丹的广告报酬,要比2·2万个亚洲劳动者的工资总数还多。现在,掠夺是以各种生物化学、药物学和农业食品方面的跨国企业私人占有生物资源的形式进行的,而专利权正是使这种占有合法化了。现在唯一真正的“世界权利”是“知识产权”。这可以使私人资本变成世界资源的主人。

第二,使大多数人更加依赖资本而生存。
新经济把人变为“人力资源”,其生存权只能依赖于资本的效率。“人力资源”的权利被禁锢在全球化和技术之间。由于其他地方有着更廉价、更有效率的“人力资源”,全球化(尤其是劳务市场的全球化)也就剥夺了其他“人力资源”的劳动权利;而无论“人力资源”是否替代人力劳动,技术都在决定着“人力资源”的就业水平。为尖端技术和“智能”技术提供的资金越多,人的发言权就越少。因此,资本在利益的重新分配中能够占有大比例的剩余价值,而“人力资源”则没有任何“自然”的权利,只有证明自己工作的义务。

发达国家出现了把所有货物和服务都商业化的趋势。一切都变成了商品,都被置于市场“规律”之下。在空运、电话、保险、银行、铁路和邮政等方面是如此,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退休金、就业、教育、电力、煤气甚至水等方面也是如此。“共有财富”越来越少,“私人财富”越来越多。调节“共同生活”的原则是而且越来越是个人的利益、金融效益、生产率、收入等等。公民的权利是按比例分配的,只是以消费者的权利和股东的权利等形式存在的。如果一个人不是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也不是较重要的股东,就没有多少发言权,更没有什么影响力。

第三,被合法化了的世界技术社会“种族隔离”。
从理论上讲,各种信息和通信新技术可以成为民主化以及发展个人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强大而有效的工具。实际上出现了世界范围的技术“种族隔离”,即善于和有条件获得新知识经济的人与不善于和没有条件的人之间的隔离。这种“种族隔离”是各种社会鸿沟越来越深的结果:受过教育的人与文盲、男人与女人、富人与穷人、老板与工人、年轻人与老年人、白人与有色人种、城里人与乡下人等等。因特网首先是为受过教育的人、白人、领导、讲英语的人、年轻人和城里人建立的。新“种族隔离”的合法化是建立于教育和知识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在美国,有5000万人变成“功能性文盲”,无法上网,社会地位越低,上网率越低。低社会阶层的上网率为53%,高社会阶层为83%。上网者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和教育机会,并提升能力。

(二)宏观经济特别是金融市场不稳定

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为一个整体的依存性的空前提高,经济、金融波动和危机的传导性急剧增长。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与经济体可以在闭关锁国的条件下孤立地单独生存与发展,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经济体可以采取某种措施,单独损害别人而不同时损害自己。它们之间的整体依存性不可能是均衡对等的,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占有优势。

各民族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强,金融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东南亚金融危机突出地暴露出在新形势下金融的极其脆弱性。金融是强大的,只要人们对它心,只要它能正常不断地运转,它确实强大无比。然而,一旦人们对它丧失信心,不再去存款反而大批取款,或企业只借款、不还款,金融体系立刻就会瘫痪。所以,对金融脆弱性的认识,必须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形势下变成各民族国家的共同意识,这是维护经济金融安全与主权的社会基础与根本保证。必须警惕某些超级大国联合运用金融手段、政治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给一国安全造成的致命性打击。

经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与金融监管国别化的矛盾日益加强。产生许多无序的金融活动和金融资源的过度开发,形成许多监控的盲点和误区,特别加剧了各种投机性、避税性、洗钱性金融活动的负效应。以趋利性和流动性为特征的国际游资唯利是图的大规模炒作和以搞垮某一经济体经济、金融社会秩序为目的的恶意攻击性炒作,更形成了金融危机爆发和迅速扩散的策源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如果长期失去平衡,就难免受到国际金融资本的冲击,如亚洲国家在金融危机前都存在:

1。贸易条件恶化和经常帐户出现赤字的程度。1995年东亚5国出口增长速度迅速下
跌,到1996年,印尼经常帐户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左右,韩国为5%左右,马来西亚为6%左右,泰国为9%左右。而受到危机影响相对轻微的经济,如新加坡、台湾和中国大陆,经常帐户支付余额都比较充足。

2。经济增长对全球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

3.短期债务对外汇储备的比率。需要寻求国际援助的三个国家,不仅外债多,而且短期

外债对外汇储备的比率高,1999年泰、韩、印尼高达100%,203%,和176%,而其他经济则在5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四)

  • 下一篇文章: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二)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第四章 资讯经济:新经济的产业支...
  • ››软件盗版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 ››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
  • ››加入世贸与中国数字传媒的发展
  • ››网络经济的竞争原则
  • ››第五章 创新经营:新经济的核心
  • ››第七章 新经济时代的创业规则
  •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
  • ››农业大省扩大就业的路径选择及政策...
  • ››审慎对待当前的房地产热
  • ››新经济与传统产业升级的关系
  •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
  •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
  •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
  •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
  • ››新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 ››新经济和美国的经济危机
  • ››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 ››新经济下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研究
  • ››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