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新产品培育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还比较薄弱。从组织指导看,政府重视的地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数量较多、效果较好;反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比较缓慢。一些地方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名不符实,空挂牌子,开展活动少,服务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农民的认可。同时,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组织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组织管理体制不够顺畅,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影响了广大农民加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2.5土地流转还处于起步阶段
勃利县农村流转土地面积45.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9.8%。流转出土地农户数为15517户,占总户数的27.3%。流转规模不大,流转程序不规范,多数流转还处于民间自发阶段,规模生产大户还没有形成。实行大规模土地流转,必须建立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目前,外出打工还存在着户口、子女上学、社会保险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偏低,缺乏劳动技能,势必影响劳动力的转移,同时也制约着农村土地流转向广度和深度上发展。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期延长这一政策的出台,二轮土地承包时没有分得土地的农民,将意味着有可能70年没有土地,特别是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土地矛盾也就更加突出,土地流转难度进一步加大。
2.6一些乡镇及村领导班子年龄较大,素质不高由于现行农村干部待遇偏低,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勃利县不少村的干部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村级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局面十分突出。虽然在职的年龄偏大的农村干部工作热情高、工作经验丰富、工作业绩突出,但村干部队伍年龄老化也可能会产生思想不解放、工作精力不足的情况,从而影响工作创新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影响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3勃利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1.1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措施在集中力量抓好现有水利工程维修、改造、配套,提高效益的同时,建设一批防洪、除涝、灌溉蓄水、供水、水土保持等水利骨干工程,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逐渐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逐步扭转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状况,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规划建设水利控制性工程,搞好现有水利工程的维修改造,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搞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3.1.2加强农业机械工程建设措施继续推进农机化体制创新,加大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资金投入,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大户,提高农机服务的产业化、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争取未来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大型的农机作业合作社;大力推广深松整地、机械收获、化肥深施等技术,重点抓好水稻插秧和收获机械化及玉米收割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田间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更新大中型拖拉机台套数。到2020年全部实现机械整地、播种和收获,实现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3.2构建畅通的农业信息渠道
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成以勃利县农业信息中心为中心,各乡镇信息站为骨架,各村信息点为网点的上与国家、省联网,下可覆盖全县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快捷、及时、准确市场信息与技术服务。到2015年,要努力使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延伸至种植、养殖大户和科技示范户。
3.3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3.3.1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人员、乡镇和村干部以及农民的科技培训(1)对全系统具有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全部轮训一次,更新他们的知识,使他们能适应时代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2)加大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制定乡镇和村干部培训制度,通过教师讲授与电化教学相结合进行专题辅导;聘请致富能手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介绍适合本地发展的致富技术和经验;共同探讨研究当地发展致富的思路、措施、途径和模式;组织部分乡镇和村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模式等形式,对全县各个乡镇和村干部进行党的农村政策、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农村干部带头富、带领富的本领,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结合农业部开展的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农民获得先进实用技术的便捷通道和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并且进一步搞好农民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3.3.2大力推广绿特色农作物生产新技术大力推广包括良种、栽培、管理等新技术,继续开展科技示范园、示范区和示范田建设。引导农民加快科学种田步伐。示范区、示范园、示范田建设是把新的农业技术、新品种引进来并推广到生产中去的一个有效的传播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学习接受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3.3以种子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品种更新和品质创新品种是决定农产品质量的首要因素,要大力推广农作物新优品种,向品种要效益,3~5年更新一次品种。加大引种工作力度,与县外种业集团、科研院所联合引进繁育新品种,把品种引进、示范、推广与勃利县生产实践相结合。重点扶大扶强广视种业,增强县内繁育种子的能力,提高种子自给率和市场占有率。逐步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3.3.4实施沃土工程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努力培肥地力,搞好“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勃利县过量施化肥现象严重。这不仅造成化肥利用率低下、生产成本增加、耕地地力下降,而且还会导致严重的污染,降低农产品品质。今后一段时期要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的施肥方法。
3.3.5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逐步建立以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组建县级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立健全乡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机构,稳定和加强县乡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立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蔬菜、果品、畜产品检测分中心,建设蔬菜和果品质量速测站。完善市县乡土肥检测体系,建设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示范点,有机肥加工、专用肥生产等配肥站。建立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监测预警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3.6实现与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共建,促进农业发展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拥有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因此,可由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帮助:提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最新信息;提供先进的绿特色种植和养殖技术及培训;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通过校县共建,实现科技兴农,促进勃利县农业发展。
3.4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以市场为导向,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从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培育龙头企业、开拓农产品市场、发展小城镇建设、改革农村体制不合理因素、培养农村“明白人”等方面入手,大胆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实现农民增收,首先,调整农业结构,从优质高效中增收;其次,培育龙头企业,从加工增值中增收;第三,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从流通销售中增收;第四,积极发展小城镇,从劳动力转移中增收。
3.5加强农村干部年轻化建设
由于现行农村干部待遇偏低,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勃利县不少村的干部年龄大多在50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