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调查方式主要有邮寄调查问卷、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问卷和直接访谈等形式。调查对象是处于不同产业中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共发出问卷500份,回收145份,回收率为29%。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对于那些填写不规范或填写内容与本研究目的不相符合的问卷予以剔除,同时将那些带有明显规律性的问卷以及回答自相矛盾的问卷确定为无效问卷。本次调查的对象涉及IT行业(占35%)、金融服务业(占6%)、专业设备制造业(占15%)、化工产品制造业(占24%)、金属制品制造业(占16%)和其他(占4%)行业。
2.2样本一次性检验
关于样本的一致性,本文在进行结构方程分析前,已经根据产业类别、公司规模的大小、联盟的类型以及联盟所在的地区等控制变量,对样本进行了相应的方差检验。分析结果显示,P值均大于0.05,各样本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样本之间的一致性水平较好,这些控制变量对整体样本的分析结果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2.3实证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利用AMOS7.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作为一种全面性的统计建模技术,它包含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路径分析以及多元方差分析等一系列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既可以分析可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分析潜变量的作用。同时,它还可以处理多个因变量,并将测量误差也纳入分析之中。由于本文研究涉及很多不可直接测量的潜变量(如风险类型、治理模式等),而结构方程模型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可以合理地处理这些潜变量,并较好地反映潜变量与测量指标以及各潜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证实本文所提出的模型的合理性。
3 实证分析与研究结构
3.1信度与效度分析
3.2概念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根据表2可以看出,GFI、AGFI、IFI、TLI数值均较好,X2/df值为1.529,远小于3的临界值,说明样本协方差矩阵和估计的总体协方差矩阵的相似程度较大。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能够满足本文研究的需要。
3.3 结构模型分析和结果
表3是模型假设检验的结果。9个假设中,有8个假设在0.0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1个假设不显著。具体而言,Hl和H2都通过了检验,说明随着产业越来越成熟,合作风险会逐渐占据主要位置,而绩效风险会由于产业成熟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小。H3不显著,说明合作风险和绩效风险是联盟中的两种相对独立的风险类型,一种风险的变化并不会显著影响另一种风险的变化。
H4、H5、H6和H7都通过了检验,说明不同的联盟治理模式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有不同的作用。管理者在治理联盟时需要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选择不同的联盟治理模式。当联盟中合作风险占主要位置时,管理者应采用正式控制的治理模式。相反,当联盟中绩效风险占主要位置时,管理者最好采用关系控制的治理模式。
H8和H9这两个假设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在产业演化过程中,通过识别联盟中的风险类型来选择联盟模式。H8和H9通过了验证,说明在产业刚进入导入期,产业并不成熟时,联盟应当更多地使用关系控制治理模式,通过加强双方的信任来巩固联盟,加强联盟的稳定性。当产业越来越成熟,这时应当更多地采用正式控制治理模式。当产业越来越成熟,联盟内部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高,需要通过契约来降低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
4讨论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随着产业成熟度的提高,合作风险与绩效风险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合作风险将占有主要位置,而绩效风险的影响将越来越小。不同的治理机制对不同风险类型有不同的作用。正式控制治理机制对合作风险有很好的作用,而绩效风险不能用股权、契约等形式来很好地治理,必须结合信任等关系控制来治理。综上所论,随着产业成熟度的提高,合作风险将处于主要位置,这时应当采用正式控制治理机制;当产业成熟度比较低的时候,绩效风险比合作风险更重要,这时应当采用关系控制治理机制。
一般来说,传统型产业(比如能源、电力等行业)是比较成熟的行业,在这些产业内部,市场比较完善,技术已经成熟,产品处于极大同质化。这时,如果没有大的环境变动(例如战争、经济危机等),联盟合作会比较顺利,但是联盟企业成员会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合作风险比较大,采用股权、契约等方式的正式控制治理机制是比较恰当的。
高新技术产业一般处于高速成长或者处于萌芽期的状态,成熟度较低。在这种产业内部,技术相当不成熟,产品差异化严重,合作企业即使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联盟成功的可能性也不会太高,绩效风险比较大,采用信任等方式的关系控制治理机制比较合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生产的产品逐步向高端延伸,势必会导致产业内部或跨产业的战略联盟的快速增长。德鲁克曾说过,将来的竞争不只在企业之间,更会在联盟之间发生。在这一背景之下,本文从产业角度着手,通过分析不同产业成熟度的产业中联盟风险的变化,进而选择合适的联盟治理机制,对我国企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T K Das.B S Teng. Risk Types and Inter - firm Alliance Structur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6,26: 91 -116.
[2]刘益,李垣,杜旖丁.战略联盟模式选择的分析框架:资源、风险与结构模式间关系的概念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04,3:33- 37.
[3]T K Das,B S Teng.A risk Perception Model of Alliance Structuring[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1,7:1- 29.
[4]罗国亮.论产业增长机制[J].经济研究,2002,6:86 - 90.
[5]范从来,袁静.成长性、成熟性和衰退性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8:65 - 72.
[6]胡伟伟,钱刚.信息产业集群成熟度评价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7 ,12.
[7] Xu Z S.A Practical Approach to Group Decision Making with Linguistic Information[ R]. Technical Report, 2003.
[8]徐泽水,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T K Das,B S Teng. Managing Risk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9 ,13 (4): 50 - 62.
[ IO]李薇,龙勇.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效应研究[J].科研管理,2010.1:161 - 169.
[11]M Zineldin. Co - opeti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Future[ J].Marketing Intelligence&Planning,2004 ,22( 6/7): 780 - 789.
[12]B Kogut. Joint Ventur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rspectiv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9:319 - 332.
[13]谢恩,苏中锋,李垣.基于联盟风险的战略联盟控制方式选择[J].管理工程学报,2009 ,3.
[14]J P Killing. Understanding Alliances: The Role of Task and Organizational Complexity[ A]. In F J Lorang(Eds),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1988.
[15]刘衡,王龙伟,李垣.竞合理论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9):1 -8,52.
[16]吴晓波,高忠仕,胡伊苹,组织学习与组织转移效用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1):l01 -110.
[17]徐二明,王智慧,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战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0(4):4 -14.
[18]J E Oxley. Appropriability Hazards and Governance in Strategic Alliances:A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J]. Journal of Law,Economics&Organization,1997, 13(2):387 - 409.
[19] Dyer J,Singh 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 -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 ,23 (4):600 - 679.
[20] Gulati R.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The Influe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