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着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但是由于供应链固有的某些特征,其委托代理问题又不同于传统企业模式下的委托代理。本文主要从制造商的角度讨论了制造商——供应商委托代理中的有害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提出如何进行激励机制设计。
关键词:非对称信息,供应链,委托代理
1 问题的提出
在供应链管理中,上下游企业信息非对称的现象是常见的。在供应链模式中,虽然成员企业之间有长期的、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但是每个成员企业是独立的经济主体,有自主的决策权,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文献研究表明,这种“各自为政”的决策方式会导致供应链整体低效运作,由于企业之间的利益相互冲突,个体的局部最优化可能偏离系统的全局最优化决策。“双重边际”现象就是因为决策个体的激励不一致而造成系统总体利润水平下降。信息共享并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在有关供应链效率损伤的讨论中,最为经典的就是牛鞭效应。
最早提出委托代理(principal-agent)概念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股份制公司的管理体制问题。在股份制条件下,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经理阶层代表股东行使管理职能。股东和经理层在利益上有时会不一致,但由于经理比股东更了解公司的信息,因此,经理可能作出与股东不相一致的行为。代理问题就是研究如何进行制度设计,使经理层在按自身利益最大化行动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股东的利益。委托代理问题是由当事人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拥有信息的一方称为代理方(agent),缺乏信息的一方称为委托方(principal)。信息不对称可以从时间和内容上划分。从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ex ante),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ex post);从内容上看,非对称可以是某些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指某些参与人的信息或知识。因此,委托代理的模型分类如下表所示。委托代理问题在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只要当事人各方在拥有的信息上具有不对等性,就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政府和纳税人、公司和雇员、供方和需方等都存在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的模型分类表
 2 供应链的委托代理问题
在市场交换中,存在着许多由于供应商和顾客的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Nelson研究认为,许多产品和服务具有经验属性(experience attributes),其质量只有在购买之后才能发现。由于顾客通常不能正确地辨别产品的质量,可能产生两个问题:第一,供应商不具备提供某种质量产品或服务的能力,而做出错误的质量承诺,而顾客又难以正确辨认供应商的能力,由此产生了有害选择(adverse selection)问题;第二,供应商可能在签约后采取欺骗行为,结果产生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
有害选择:有害选择问题通常可以采用信号理论的方法解决,即利用某种信号揭示参与者的私有信息。例如,在汽车修理市场上,供应商通过某些不可回收(non-salvageable)的投资(如设置标志等),显示其拥有较高的质量。因为低质量的供应商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把高质量的供应商和低质量的供应商区分开来。
道德风险:供应链中各个成员企业属于合作竞争关系,如果供应商(代理方)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签约后供应商可能采取欺骗行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方的利益,就有可能导致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在于委托方在签约后,无法或代价太大观察到代理方的行动或状态,使代理可能采取有损于委托方利益的行为,解决道德风险常用的方法是建立激励机制,根据产出对代理方进行奖励,这实际上是协调双方的利益,重新分配系统的总产出。
供应链是一条企业链,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采购、制造、组装、分销和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并送到最终用户手里,可见,它是一个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的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在供应链上流动的是由原材料、半成品、在制品、存货、产成品构成的物流和企业间数据信息组成的信息流。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产品(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或产成品),下游企业再向它的下游企业提供产品,由此构成以物流为中心的一条供应链。在供应链中,提供产品的企业是供方,购买产品的企业是需方。可以看出,供方和需方的概念,与传统企业的概念有所不同,它以企业间的供求关系本质为基础,涵盖的范围更广。
供应链企业间的供方和需方因占有的信息不对称,也存在委托代理问题。虽然供应链上的企业以最终用户的满意为目标,协同组织生产,但是与纵向一体化不同,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在与其他公司进行商务往来时,为了在谈判中获得优势,通常会保留某些私有信息,如原料或产品的成本、产品质量、企业的生产能力等。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样会引发委托代理问题,我们从供应商—制造商的供求关系出发,将委托代理问题分为两类:事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有害选择问题和事后隐藏行动或信息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
3 供应链企业间委托代理问题的特征
供应链企业间委托代理问题具有以下的特征:
3.1 供应链的企业间是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
供应链的本质强调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间合作,强调企业集中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而对非核心业务则通过外包方式完成。供应链的思想与传统企业模式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改变了对产品链上其他企业的看法,供应链企业不再把它们看做竞争对手,而是当做合作伙伴,为实现最终顾客满意的目标而进行协同生产,生产活动按整个供应链实行优化,而不是仅仅考虑本企业的利益。供应链企业间虽然强调合作,但也存在利益冲突,企业之间为分配合作带来的利益会展开竞争。因此,供应链企业的基础和目标是合作,但是由于它们利益主体的不同也存在竞争。研究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就是通过代理理论的分析,通过企业间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3.2 供应链企业间委托代理问题是多阶段动态模型
如上所述,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强调建立一种持久稳定的关系,这与传统的委托代理模型有所不同。在商品交换市场上,供方和需方构成一对委托代理问题。一般而言,供方对商品信息的掌握比买者多,需方是委托人,供方是代理人。供方和需方的买卖交换关系是一次性的、暂时的,买卖双方会采用各种手段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比如说,卖方可能以次充好或抬高价格。而在供应链企业间,企业需要长期进行交易,道德风险问题相对没有那么严重。企业或许有短期行为,但从长期看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们发现虽然从短期行为中得到一时好处,但合作关系也会随之终止,而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所带来的收益的贴现值会远远大于短期利益。正因为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多阶段的、长期的,供应链运作管理的制度设计和激励才显得更为重要。
3.3 供应链企业间委托代理是多任务委托代理
传统的企业问的购买策略是以价格和质量为基础的竞争,企业通过在众多供应商之间进行选择,以获得最低价格、最好质量的产品。然而随着竞争全球化、产品需求顾客化、技术创新加快,市场对产品技术含量、服务、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不可能单凭价格展开竞争。同样,供应链企业间的供应商不仅提供价格低廉的产品,而且还要在技术创新、质量改进、缩短产品提前期、提供服务等方面做出响应。供应商在有限经济资源和时间资源约束下,要在多目标间作出权衡。而制造商的评价和报酬标准则是供应商决策的依据。例如,如果制造商把价格作为最重要的决策因素,那么供应商将会对技术创新和改进质量等方面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