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行业经济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      ★★★ 【字体: 】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22 21:40:34   点击数:[]    

一代劳动者的基本文化素养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职业技能,以增强劳动者“改造世界”的能力。教学内容应是农业技能和非农技能相结合,既帮助农民掌握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又注重培养他们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发展商品生产、加强市场营销的技能。发展思路应是“面向市场、创新机制”,动员社团、社区、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按照“社会重视技能培养,政府负责公共培训”的要求,加强对农民法律法规及道德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自强自立的能力。
  2.实践磨炼。实践是训练和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的现实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者的实践岗位逐步变化,实践空间不断拓展,特别是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广大农民在务工实践中,直接接受现代工业、城市文明的熏陶和洗礼,学到先进的经营理念,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从而提高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能力。事实表明,一大批外出务工的农民通过科学技术和现代观念的武装,正逐步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成为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骨干力量。可以说,以务工实践为主的劳务开发是现时农村人力资源转化的重要途径,是人才资本积累和增值的有效形式。应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业劳动者有序流动,自主择业;发展城镇工商业特别是民营经济,提供农业劳动者更多的务工实践平台;完善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断畅通输出渠道,拓展输出空间,提高输出的质量,扩大输出的规模。
  3.“能人”带动。按照现代人才学的观点,人才不仅包括技术、管理、经营人才,也包括具有各种手艺和才能的“能人”。广大农村拥有相当数量的能工巧匠,他们有一技之长,实际收入较一般农民高,思想观念较一般农民新,适应市场能力较一般农民强,在农民中认同度较高,对农民的影响更直接,引导更实在,示范更有效。因此,应充分发挥他们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科技应用的示范作用。新型农民的榜样作用。要积极开发农村各类实用人才,以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设立农村人才基金、颁发“绿色证书”等不同方式,对农村“手艺人”从技术资格上给予确认,舆论上给予鼓励;对经营大户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服务上给予便利,促进他们壮大规模,增强实力,进而在广大农民中形成学技能、闯市场、做实业的良好导向,带动更多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学会经营本领。
  推进上述转变,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现实选择,其基本途径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及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动而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促进农业形成市场化的价值取向;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及产业集聚效应,既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土地资源规模效应的发挥,也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城镇化进程;其产加销一体化的组织结构,既能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的更大增值,又能有效聚集农业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资金、技术。管理的集约;在其推进过程中可以培育大批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经营技能和整体素质。归根到底,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应作为我国农业转型阶段的重要战略措施加快推进。
三、在建设现代农业中政府的作用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艰巨任务,既需要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又需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市场调节自身的局限性,需要政府审时度势,适度调控。农业是为人类提供食物、为加工提供原料的基础性产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并存的弱质产业,需要政府大力给予扶持。由于经济基础的差异、政策导向的失当、计划体制的影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需要政府积极实施统筹。因此,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就要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完善政策,建立制度,并致力于公共投资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比较优势,提高生产率和市场效率”。具体讲,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高而投资回报率较低;而且它的利用具有公共性,难以确保每一个消费者按实际消费支付相应价格,因此,各级政府应当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力量。在发展目标上,应围绕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推进城镇化战略相结合,与工商服务业发展相结合,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网络。在重点内容上,治水、改土、兴林、修路、办电、建园协同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施治。在投入机制上,政府直接投入的重点应是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条条”上协同支持,“块块”上适度集中,以发挥政府投入的综合效益。同时,着眼于促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注重通过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业主开发,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社会力量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2.推进体制创新。完善的市场体制,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组织和制度前提,是现代农业产生更大合作剩余的软件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还不明晰,尤其是城乡体制障碍还远没有彻底消除,二元结构还未根本改变,阻碍了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严重制约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其主要内容,既包括以打破城乡分割为取向的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也包括以破除农业自我封闭为取向的农业开放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以明晰政府调节农业边界为取向的农业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包括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为取向的农业微观运行机制的完善;既包括以建立公共财政制度为取向的农村财税体制改革,也包括以培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机构为取向的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体制创新的重点,一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家庭承包经营体制适应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基础。但其经营规模小、产加销脱节、组织化程度低等局限性日益突出,必须继续探索完善。从实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经营体制创新的有效形式。要通过“龙头企业十合作经济组织十农户”等形式,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同时,要在稳定农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引导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促进土地使用权向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适度集中,促进生产基地向优势名牌产品较快集中,推动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二是农业管理体制的创新。长期以来,农业管理部门分割,职能交叉,管理界线不清,中间环节较多,因此,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方向,首先是明确政府调节农业的边界应以不损害农产品市场交易机制为限,以不损害农民收入增长为限,凡市场能够调节的均由市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汽车产能过剩迷雾

  • 下一篇文章: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培育和发展水路运输市场
  • ››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
  • ››在WTO架构下构筑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
  • ››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的前景展望
  •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
  • ››中国汽车及其附诸行业的简单分析
  • ››制造及其系统的创新与管理的发展
  • ››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
  • ››家电产业过剩的分析-中国家电产业...
  • ››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及策略
  •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