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历史性;无论是在生产手段、生产技术还是在生产经营的组织管理方面都实现了整体进步,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综合性;无论是在发展目标定位还是在基本路径选择方面,都反映了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体现了现代农业的世界性。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特点和规律,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几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四化”目标,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重在改善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20世纪70年代后期,借鉴国际现代农业建设的经验,我国把良种化、专业化、生产区域化以及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等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改革纳入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容。80年代初,我国开始全面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农民自主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进入市场竞争,共同向现代化农业进军。”90年代以来,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生产标准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建设现代农业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 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爬坡”阶段。在这一阶段,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实际收入成为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随着市场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农业发展愈来愈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促进农业商品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发展正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开放的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十分紧迫,迫切需要把人的问题作为战略问题系统谋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价值取向从自给型向市场型转变 价值取向是人们在观念层次上对一定阶段事物发展的目标定位、评价标准和指导原则。农业经济活动的价值取向,始终与其发展的特定阶段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紧密联系。传统农业是自给型农业,生产自的主要在于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开放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市场交换。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必然要求确立市场化的农业价值取向,农产品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则为农业市场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但从总体上看,农产品的商品率仍较低,农业资源的配置空间较窄,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首要的是在价值取向上从自给型农业向市场型农业转变。 1.强化“为赚而产”的商品意识。产品和要素商品化是农业市场化的本质特征。在我国,小农经济的观念和生产方式存在已久,“小富即安”的农耕意识根深蒂固,加上计划经济体制对商品生产的限制和农产品长期短缺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不少农业经营主体的商品意识还不强。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克服“为自给而产、为计划而产”的思维定势,树立“为卖而产、为赚而卖”的意识,把农业生产定位于商品生产,在实现交换中获取利润;克服“重生产、轻市场”的观念,树立“贸易为先、以销定产”的意识,随时关注市场变化,着力争取市场订单,围绕市场转,盯着市场干;克服“以产量论英雄”的观念,树立“以效益为核心’的意识,把效益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根本标准,比较机会成本,细算投入产出,力求利润最大化。 2.强化“经营产业”的开放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促进了各地区。各产业和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相互开放,使农业从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转变为更加开放的产业体系。这种开放的产业体系,不仅包括国内农产品市场对国外产品的开放、国内农业开发对国外资本的开放,也包括农业产业系统对其它产业系统、农业部门对其它部门以及农业生产经营诸环节之间的开放。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克服“农业即生产”的倾向,树立“一体化经营”的意识,把种养业向加工、销售延伸,把第二、第三产业与种养业连接,从而在开放中实现产业化经营;克服“封闭发展”的倾向,树立“开放经营”的意识,主动促进农业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力求在更大空间聚集资源、辐射产品;克服“部门分割”的倾向,树立“城乡统筹”的意识,注重城乡经济相互协调,发挥产业管理部门的整体效能,在分工协作中促进发展。 3.强化“以优取胜”的竞争意识。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是包括生产手段、质量品牌、经营方式甚至体制环境在内的综合性、全方位竞争。唯有掌握优势手段。创造优势产品、拥有优势品牌,才能赢得市场空间,才能避免被淘汰的结局。为此,必须摒弃“占有资源就占有优势”的观念,树立“市场优势才是现实优势”的意识,加快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变;冲破“盲目求大”的观念,树立“做强做优”的意识,注重发展优质产品和特色产业,把一般农产品做优、优势农产品做强、强势农产品做大,从而赢得竞争;消除‘提篮小卖”的观念,树立“现代营销”的意识,注重细分市场、主动出击,善于依托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着力开拓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二)产业结构从分割型向联动型转变 产业结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体系的组成状态。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实质上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层次上农业产业部门融合与分化相互交替并最终走向一体化的过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已经突破了生产结构的局限,表现为生产与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联系。农工商各产业互动发展。因此,产业联动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从我国农业的现状来看,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加工业、营销业发展滞后,生产结构层次较低,农工商一体化进程缓慢,是比较典型的分割型产业结构。这是农业效益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的主要症结。为此,必须遵循产业一体化的规律,突出加工业、营销业,优化内部结构,完善产业组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从分割型向联动型转变。产业联动就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联动的过程,就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破产加销各环节的割裂和部门壁垒,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对初级产品进行多种类、多层次的精深开发,拉动了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拓展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销售领域,带动了信息、储运、保鲜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源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配置,是三次产业联动的带动力量和关键环节。从实践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种养业的提升、还是服务业的发达,无论是农民的持续增收、还是税源的不断增长,都离不开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撑。因此,应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区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统筹谋划,重点推进,引导思想向这里统一,政策向这里导向,资源向这里聚集。当前,应注重依托优势产品和大宗农产品,建立和造就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立足现有加工业基础,整合、改造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一批配套企业,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加工转化率,逐步构建现代农产品加工体系。 2.产业联动就要优化内部结构。产业联动是农村经济结构中三次产业的良性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内部循环的状况,也强化了农业内部结构在产业一体化中的基础作用。在此条件下,农业内部结构必然是适应市场多元化、优质化需求的结构,必然是对接加工和营销标准化、专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