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的市场价格”问题。那么,只要环境资源的价格具有向上浮动的充分弹性,原则上说,就不会发生不可容忍的环境破坏现象,因为严重破坏环境就必须支付高昂的价格,直至经济个体无力支付或者得不偿失。从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让破坏环境者充分付费,或者是环境破坏者逃避了付费责任,实际上就是“盗窃”了社会公共的环境资源,而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当然,如果在制度或政策上,默许甚至纵容经济个体免费或者低价利用环境资源而导致环境破坏,实际上就是允许“合法盗用”公共资源,或者是“合法地”免费或低价提供公共资源而使经济个体获益。
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史看,工业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破坏,后治理”;二是“边破坏,边治理”:三是“不破坏,不治理”。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即不破坏,也不须治理,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许多工业生产活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这样的工业技术路线和技术水平是很困难的。对于第二种情况,即在工业生产导致环境破坏的同时就及时进行治理,尽可能不产生或少产生外部的环境污染,或者如果工业生产活动导致了外部环境污染,也能得到适时的控制和治理。在这种情况下,被破坏环境的恢复,取决于经济个体或社会的环境保护投资能力。对于上述第一种情况,即先污染,后治理,批评最多,但也恰恰是最普遍的现象。早期工业化国家是这样,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又步其后尘。先是为了追求工业增长和直接经济效益,不择手段,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工业生产活动,必然遭受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然后,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进行环境治理,对社会整体来说显然是一条得不偿失的发展道路。但这为什么偏偏会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呢?历史的原因当然是在工业发展的早期,缺乏投资能力和技术条件,而且,当时首要的目标是治贫致富,环境目标居于其后。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发展观念的差距,加之工业化早期缺乏远见和对环境破坏后果切身的痛苦感受。尝受后果觉醒之后才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当然,现实的重要原因是经济个体的社会责任心差以及环境保护制度的不够完善。
3.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动态权衡
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在一定的现实技术条件下,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Trade-off )关系:要发展工业就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付出环境代价。而且,如果把环境保护投资所形成的环境质量也看作一种“产品”,那么,工业产品和环境质量产品之间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过高的环境质量标准会超过其技术和经济能力,阻碍工业发展。所以,社会往往容忍经济个体低价甚至免费使用环境资源。当然,如果无视环境质量的价值,单纯追求工业生产,不仅难以持续发展,而且,发展本身也失去了真实价值。
问题的实质还在于,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的权衡是动态性的,其判断标准是变化着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质量标准会逐步提高。所以,环境和工业发展的权衡是因时因地而有差别的。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环境重要性的评价一定会越来越高。反过来说,工业越发展,其与环境质量相比较的重要性反而会下降。工业发展的这种“价值递减”或者“自我贬值倾向”性质,使得工业发展与环境质量的权衡永远是“后悔”的选择:“后悔”当年煤炉取暖、“后悔”烧煤发电、“后悔”生产了大量排放污染环境尾气的汽车,“后悔”山上砍树地下挖煤,“后悔”炼焦炼钢,“后悔”把树林变成耕地又把耕地建成城市,“后悔”让城市成了“水泥森林”……。
似乎都是些不堪回首的“非理性”事件,但是,即使让人们回头重走一边,就一定会有更好的选择吗?历史地看,对于工业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权衡,必须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心怀着理想,脚踏在实地,才是现实的理性选择。最根本的问题是:工业化是一个效率至上的市场竞争的过程,而且是国际化、全球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竞争力决定着生存、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可行标准。
四、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工业竞争力
1.工业发展从耗费资源技术向节约资源技术的转变
几乎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经历过粗放式增长的阶段。这是因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粗放式增长有其历史的理由:
(1)粗放式增长可以利用低价格资源获得产品的成本价格优势。如前所述,凡是后来发生“短缺机危”的工业资源都是地球上储量丰富,而且采取和使用比较容易的物质。资源的低价格与其供应的充足性相关。所以,利用低价格的资源对于使用者可以提高其竞争力,而对于资源的供应者则是需求的来源。如果不多消费资源性产品,对资源的供应者不利,对资源性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例如,如果不是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电力,世界的煤炭、石油和电力工业也不会如此发达和技术先进。
(2)由一定时期的技术条件所决定,当资源物质的机会成本很低时,大量使用资源,具有短期的经济合理性。因为,现阶段反正没有更好的其他用途,不被使用的物质甚至算不上是一种“资源”。使用机会成本很低的资源来提高工业生产力,并不是非理性的行为。而且,资源物质的价值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提高的,没有工业发展,地球上的任何物质都不是高价值的资源。这就像是:如果不是因为城市被建成了“水泥森林”,绿地、水面、四合院不会变得身价百倍。从这一意义上说,资源产品的价值是工业发展的结果,正是工业发展使资源变的宝贵,而不是资源物质天生具有高贵的身价。
(3)开发技术的昂贵性和耗时性,甚至一定时期内的技术不可得性,使得在一定时期内"用资源替代技术“,成为获得竞争力的手段。产业竞争和工业增长时不我待,不可能等到有了节约资源的技术再大规模利用资源。技术的进步依赖于工业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而工业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需要有资源的消费。从这一意义上说,短期的消耗资源是将来高效率利用资源的基础。
(4)如果某种资源的消耗枯竭之前就可以发现或发明更经济的替代资源,则尽量使用该种资源以获得竞争力优势就成为一种理性行为。因为,反正这种资源将来并无大用,不如尽快发挥其现今的工业价值。就像是新技术发明之前,机器设备的加快使用和快速折旧。
粗放式增长尽管有上述历史的理由,但为了工业竞争力而付出更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毕竟是工业发展“黎明前的黑暗”。人类不能在“黑暗”中长期徘徊。经历“黑暗”是为了迎接“黎明”。而当黎明已经到来时,我们如果还在迷恋“黑暗”的时代,在经济和技术条件已经具备,或者经过努力已经可以达到时,却仍然采用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方式来进行工业生产,则是对工业化的反动。
2.耗费资源技术与节约资源技术的竞争力比较
中国经济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不仅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而且,产业之间、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竞争力的来源有很大的差别。从工业发展的历史看,工业技术路线总体上是沿着从“耗费资源损害环境的技术”(以下简称“耗费资源技术”)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以下简称“节约资源技术”)升级的方向不断进步的。当耗费资源技术是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时,工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而当节约资源技术成为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即节约资源技术比耗费资源技术更具有竞争力时,工业发展进入高级阶段。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或者一个工业部门实现了以耗费资源技术为主向以节约资源技术为主的转变,我们称之为“竞争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