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行业经济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      ★★★ 【字体: 】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22 21:22:03   点击数:[]    

额中固定资本形成比例很高,特别是近年来又有明显提高。2003年,中国的资本形成率即投资率为42.3%,固定资本形成占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高达99.7%.这显示出,中国现阶段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于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的使用和占用量将非常高,重工业的高速增长将是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一个突出特点。

  世界上任何国家实现工业化都必须在世界范围进行资源配置,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工业化更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源,当然,同时也向世界提供巨大的市场和资源。由于中国工业的持续高速增长,现阶段资源消耗量明显增大,甚至对世界资源产品市场产生很大压力。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能源平衡一直表现出明显的缺口。能源消费中工业消费量占有特别高的比重。而且,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都明显提高。实际上,对钢铁、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费量也都大幅度增长。同时,非农业土地占用量大幅度提高,使得中央政府不得不在2004年采取了严厉的控制措施来保护耕地,制止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资源产品的需求已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能源、原材料需求强劲增长,矿产品供不应求,主要矿产品价格普遍攀升,2004年,许多矿产价格创多年来最高记录。中国经济飞速增长致使需求量猛增被认为是造成这种局面首要原因。2004年价格提高的矿产品包括:钢铁、铜、镍、铝、镁、锡、铅、铂、金等。据英国商品研究机构(CRU )统计,2004年1月~11月,全球粗钢产量9.452亿吨,全年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其中中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22.1%,占亚洲一半、世界的1/4.2004年年初,控制全球80%铁矿石贸易量的三大铁矿石生产公司——淡水河谷公司、里奥廷托公司和BHP 比利顿公司都宣布,把他们2004/05财政年度生产的主要铁矿石产品价格提高18.62%。这3家公司还都相继把产量提高了9%左右。分析指出,中国需求量猛增是这3家公司提高产量和价格的主要因素。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据有关专家初步测算,2004年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总量达5.45亿吨,高于2003年的5.15亿吨,其中80%的增长是中国购买量增加所致。目前全球钢铁需求量还在不断增长,专家预测2005年铁矿石价格还将增长15%(阎卫东,丁晓红,2005)。

  3.中国工业技术的弱原创性和强模仿性是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

  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产生资源短缺现象和很大的环境压力,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工业发展必须因循西方工业发展所决定的技术路线;在西方工业发展中所形成的既定技术路线,同中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西方现代工业的动力主要是石油,而中国的能源结构则是以煤炭为主。中国虽然石油资源相对匮乏,但煤炭保有储量高达1万亿吨以上。

  据国土资源部2004年6月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年底,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1886亿吨,按全国年产19亿吨煤炭计算,中国煤炭资源可以保证开采上百年。而且中国天然气资源蕴藏较丰富但勘探、开发和利用不够。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天然气远景资源量可达47.14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14万亿-18万亿立方米;目前中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86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47万亿立方米)。按目前的可采储量算,以每年开采1300亿立方米的速度,只可开采20年;但按可采资源量来算,至少可开采100年(安邦集团研究总部,2004)。

  可见,中国能源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利用结构同资源禀赋结构矛盾的表现,中国工业增长的资源约束,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技术路线同中国自然资源禀赋之间的差距。西方技术能够有效地利用的是中国不很丰富的资源(例如石油)而不是中国比较丰富的资源(例如煤炭)。所以,中国工业技术的原创性弱而转移性(模仿性)强(而且往往是低成本转移和模仿),是资源和环境强约束的基本根源。也就是说,中国转移和模仿了西方的工业技术,沿着西方既定的技术路线发展工业,而能源禀赋结构却不相适应,从而导致或加剧了工业发展的能源和资源供应约束。而如果中国试图普遍实行同西方工业发展的既定技术路线根本不同的另一工业技术路线,又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因为那将严重延缓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二、资源的供求约束

  1.只有资源储量丰富的资源才会发生全局性“短缺危机”

  资源的丰富或者缺乏是相对于一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路线而言的,只有生产一定的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才可能会“缺乏”,例如,因为需要生产钢铁制品,钢铁才会短缺。同样,只有一定的技术路线所需要消耗的资源才可能会发生“不足”现象,例如,因为需要消费汽油,石油才可能会“不足”。而工业技术路线的选择总是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储量丰富而且获取和加工成本较低的资源,避免使用储量稀少且获取和加工成本较高的物质。从这一意义上说,真正会发生“短缺”现象的资源通常是自然界储量丰富的资源。世界上真正稀少的物质,通常不会发生具有全局意义的工业性短缺。因为,根本就不会产生需要大量使用储量稀缺资源的工业技术路线。

  可见,工业资源短缺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物质技术问题,或者说,表现为物质供应短缺的原因是经济关系上的矛盾。例如、石油、煤炭、水都是地球上储量最多的物质资源,但也恰恰是最容易因发生全面的甚至世界性短缺“危机”的资源。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的物质。但是,现在却成为令人担忧的短缺资源。目前,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这个数字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专家预测,当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标准。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求》预测,2010年我国工业、农业、生活及生态环境总需水量在6988亿立方米,供水总量6670亿立方米,缺水318亿立方米。这表明,2010年后我国将开始进入严重缺水期。到2030年,我国将出现缺水高峰。

  2.资源短缺的经济本质是价格问题

  自然资源的短缺与否,总是相对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而言的。而供求关系又总是以一定的价格而言的。从可能性上说,储量丰富的物质往往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资源,而正是由于供应丰富,其价格往往比较低甚至可以0价格(免费)供应。而低价格总是导致更大的需求,因而成为短缺资源。因此,从理论上说,只要价格具有无限的浮动弹性,世界上就不可能出现普遍性的资源短缺现象。问题在于,可以大规模开采利用的自然资源往往并不具有价格浮动的充分弹性。所以,就其价格特征而言,工业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相对于有效需求可以无限供应的(非稀缺性)资源。这种资源的价格为0,即完全可以免费获得,例如,阳光、空气、海水等。在前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谈水资源也属这样的资源。

  第二类:完全由市场价格调节的有限供应(稀缺性)资源,理论上说,这类资源不存在普遍性的“短缺”问题,即使是储量非常稀少的物质,也只会非常“昂贵”而不会发生短缺危机。

  第三类:必须普遍保证供应的稀缺性(非无限供应的)资源。由于要求普遍供应,价格就不能太高,所以,国家往往迫于种种压力而控制或者干预价格,因而发生“短缺”现象。

  可见,资源供应不足总是与价格控制有关,或者与对价格变动的不可忍受性有关,而价格变动的不可忍受性往往就是价格控制的直接原因。

  人们所关注的实际上主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如何认识当今中国的房地产业

  • 下一篇文章:行业协会职能配置与政策创新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培育和发展水路运输市场
  • ››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
  • ››在WTO架构下构筑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
  • ››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的前景展望
  •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
  • ››中国汽车及其附诸行业的简单分析
  • ››制造及其系统的创新与管理的发展
  • ››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
  • ››家电产业过剩的分析-中国家电产业...
  • ››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及策略
  •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