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论文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新时期 就业效应
[论文摘要]利用FDI(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就业是我国政府外资政策的直接目标之一。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时期)以来,随着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由劳动密集型加工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直接增加就业的作用明显弱化。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下FDI呈现的新特点、原因及对我国就业效应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新时期下FDI呈现的新特点及其原因 (一)新时期下FDI呈现的新特点 1.行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不少制造业的跨国公司认为中国已经奠定了发展现代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因此开始增加系统性投资,在中国兴建“世界工场”。 以往欧美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通信、汽车等资本、技术型密集产业对华投资程度不高的局面已经开始改变。高新技术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愈发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一个重要行业。随着服务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跨国公司还加强了对金融、保险、物流和咨询等行业的投资。 2.跨国并购已成为主要方式 由于“绿地投资”这种过去的投资方式要经历征地、建厂房、安装设备等一系列过程,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和回收周期长,项目风险大。因此,新时期下收购兼并或投资控股等方式成为主流。通过资金的渗透和联合,全球跨国企业在中国迅速的建立起一批生产基地,并逐步实现本土化经营。 3.人力资源的争夺加剧。 入世后,随着竞争性市场环境的形成,跨国公司将改变原来的人力资源策略,他们更需要的是真正具有战略思维和全球眼光的高素质人才。中国员工,特别是经理人员不仅需要协调关系能力、政府关系能力,更要求有真正的市场能力,拥有这种紧缺素质的人才成为争夺的重点。 (二)FDI呈现新特点的原因 1.产业结构升级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外商在我国重点投资的行业主要是服装、鞋类、电子元器件、箱包、塑料制品、皮革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没有明显的带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大多数进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大力发展的产业。跨国公司投资最密集的行业有微电子业、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业、通讯设备业、化工业等行业,都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 2.国有企业的改制与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劳动力需求与使用拥有充分自主权,劳动力资源配置主体由国家向企业转换。企业为了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必然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裁减冗余员工,从而导致失业者增加。据资料统计,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2000年为8102万人,而到2004年则下降为6710万人,而从业人员人数2000年为72085万人,2004年则达到75200万人。这也是外资企业创造就业数量的正效应在新时期呈明显弱化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3.利用外资政策变化 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政府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外资法规和具体政策,但从1995年开始外资政策的调整。国家经过一系列外商投资政策的调整,重新规范了外资行为,标志着我国已从过去单纯利用外资的数量变为更重视外资的质量,吸引了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对外商投资产生了积极影响。利用外资政策的变化促进了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的技术转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4.国际分工的深化 国际分工由垂直分工发展到水平分工,现在已进入网络化分工。跨国公司对生产的一切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与其它生产要素(劳动力是其主要方面)的最佳结合,而中国在加工制造方面的优势则吸引着全球的跨国公司看好中国。中国拥有很多其它国家发展制造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力素质较高而且还在不断提高,每年都有数百万优秀的应届大学生可供选择。另外,国际分工深化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全球竞争力。1985-2000年间,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中技术产品方面竞争力提高速度尤其可观。 二、新时期下的FDI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一)FDI与就业效应 外商投资对就业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为了对外商投资的就业效应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依据国内外有关文献,可以把外商投资的就业效应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FDI的就业创造效应 包括直接就业创造效应和间接就业创造效应。前者是指外商投资由于增加新的生产能力所直接创造或增加的就业机会;后者是指外商投资带动了与其有关的前后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前后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所增加的就业机会。 2.FDI的就业替代或就业损失效应 一方面是指外商投资并购东道国企业后,在整合、重组的过程中, 因人员精简而导致的就业人员就业机会损失或丧失;另一方面指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为了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国内企业不得不减少就业人员,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或者为了提高竞争力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使一些人员失业;或者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激烈竞争,使国内一些企业倒闭破产,从而导致许多就业者失去就业岗位。 3.FDI的就业转移效应 是指由于外商投资和东道国企业的合资,或合作,或并购使那些停产和濒临于倒闭的企业得以挽救,从而转移了原有企业从业人员的就业。 (二)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1.增加的就业总量下降。 长期以来,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主要以上新项目、建新企业的方式进行,或者说多数是“绿地投资”。90年代中期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并购投资方式进入中国的制造业、服务业及研究开发等领域。这是由于中国实施并购的有利条件逐步增加了,但从增加就业角度来看,与绿地投资相反,并购方式并不创造新的就业。随着跨国公司战略调整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从总量上看,FDI 的就业效应与90年代前高速发展的时期相比呈现了下降的趋势。 2.直接效应的弱化 在90年代中期以前,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根据比较优势进行产业转移,因此创造就业的数量效应十分显著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化,中国政府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主导思想由弥补“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调整为弥补“技术缺口”和“管理缺口”,由注重扩大引资规模调整为注重提高引资质量。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全球战略目标,外国投资者(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将抢占市场作为对中国投资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新时期下设立的外资企业的技术含量和资本含量明显提高,创造就业数量的效应相应弱化。 3.间接效应增强 除直接雇员外,外商投资企业也通过与东道国企业建立的各种连锁关系及乘数效应创造就业。根据产业的关联效应,在新时期下,外商投资的汽车、电子行业比之前投资的轻工、纺织行业具有更广泛的前向与后向联系,可以使供货商、销售商和服务代理商创造就业机会。近年来随着大型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垂直一体化程度的逐渐下降,这类效应显得越发重要。那些大企业相继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价值增值链特定的部分,出于技术原因或增强灵活性方面,它们在一国或国际范围内日益转向寻求外部资源,造成就业正逐渐地外部化。 4.就业质量的提升效应进一步被强化 一般来讲,跨国公司比较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东道国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这将有益于东道国经济的就业间接质量效应。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建立在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为了使其技术、设备能够有效运转和经营方针能有效贯彻,跨国公司就必须在我国培养掌握其经营理念、经营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