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它们都有一整套成熟的员工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丰富而实用,培训效率也高。这不仅提高了本企业员工的素质,还为国内企业培训员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成方式及教材。 三、应对FDI新时期下就业效应的对策 促进经济增长、加快技术进步和增加就业一直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三大目标。但随着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跨国公司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直接就业效应明显弱化,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完全协调发展,三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加快技术进步和增加就业两者之间存在一定替代关系。就业效应在新时期下发生变迁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阶段变化的必然结果。 (一)促进产业关联,增加间接就业。 跨国公司在新时期下具有更强的前、后向连锁关系,应大力扶持当地配套企业的发展,提高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零部件采购率和配套率。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关联不仅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群集的形成和提升,而且可以创造间接就业。 例如鼓励外商企业进入与我国供应商联系紧密的行业,带动我国与外商企业有关的前向、后向产业的发展,使我国企业参与到外商企业的国际生产、经营和销售的网络之中去,充分发挥外商企业间接就业创造效应增加我国劳动力在外商的生产网络、经营网络和供应商网络中就业。 (二)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就业质量。 随着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实施,人力资源的素质成为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跨国公司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发挥跨国公司在员工培训方面的优势,培养当地高素质人才,提高就业质量。 (三)调整利用外资的策略。 一方面,我国对外商在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仅局限资本设备减免进出口关税外,在信贷政策和价格形成、价格体系方面,都未能体现出鼓励性倾斜政策,这将使我国政府的鼓励政策、措施以及其目标的实施都大打折扣 ,难以从根本上将外资吸引到这些产业上来,从而造成了这些产业的资金短缺。因此,应明确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导向,有效引导外资商投向我国急需发展的产业和部门,增加就业。 另一方面,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必须有选择地引进外商投资企业。必须大力引进产品出口比重大、产品能够和国内企业形成互补的外商投资企业,也要适度引进那些产品和国内企业比较接近、但在产品质量和消费层次上有区别的外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开拓新的市场,提高总需求水平,增加就业。 (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 在鼓励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的同时,继续鼓励外商投资于第三产业和资本装备程度比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社会就业基础。以劳动密集型扩大就业,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优化就业结构。虽然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投资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善,但它创造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而且对劳动者素质有较高要求.但这对于优化我国就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从扩大就业的角度,我国应坚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并重。 参考文献 [1]牛勇平,国际直接投资与我国就业量之间的关系[J],经济学动态,2001,(11) [2]王洛林,2000中国外资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7 [3]李传桐,影响劳动力就业的诸因素分析,经济师,2004年第8期 [4]陈亚军,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