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由于气候变化。”(22)据著名的非政府组织“国际警戒”(International Alert)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由于气候变化,非洲有23个国家将面临“高风险暴力冲突”,另有14个国家可能发生“高风险的政治动荡”。(23) (七)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 毫无疑问,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给非洲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应对各种不利影响所需的巨大成本将进一步动摇非洲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Lord Stem)撰写的著名的《斯特恩报告》断定:到2050年,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行动会消耗约1%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如果不采取行动,这项数字将是5%~20%。(24)对于受影响最深、经济基础更加薄弱和社会发展更加落后的非洲国家来说,其损失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将会更高。由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等人组成的“非洲进步委员会”(The Africa Progress Panel)发表报告称,如果不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非洲将无法实现大部分联合国所设定的“千年发展目标”,(25)特别是到2015年将贫困人口减半的减贫目标。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与非洲的立场 (一)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 1992年6月,15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共同制定了《框架公约》。该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该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据统计,目前已有190多个国家批准了这一公约,这些国家被称为《公约》缔约方。《公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缔约方大会。1997年12月,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对2012年前主要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开始生效。根据这份议定书,2008-2012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将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中签署有关协议。 (二)非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 非洲国家从一开始就积极加入到了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国际气候体制制定的进程。目前,除索马里外,几乎所有国家都签署了《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近年来,考虑到非洲单个国家力量的弱小,非洲国家开始探索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立场,寻求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唤起国际社会对非洲关切的重视和关注。 在2007年1月召开的非洲联盟第八届首脑会议上,气候变化首次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会议通过的宣言敦促成员国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呼吁在国家和地区发展计划中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2008年11月19日,非洲国家环境部长会议在阿尔及尔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气候变化的《阿尔及尔宣言》,确定了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统一立场,并要求改革和扩大清洁发展机制,使非洲国家从中受益。会议还要求有关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向非洲转让技术,并帮助非洲国家防治沙漠化,发展可再生能源,保护森林资源。这次会议还决定成立一个部长级特别工作组,协调非洲国家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26)2009年1月召开的第12届非盟首脑会议通过了《非洲关于气候变化共同立场的决定》(27),该决定同意《阿尔及尔宣言》关于非洲共同立场的表述,认为需要成立气候变化谈判小组,授权代表非洲的立场参与国际气候谈判。2009年5月25~29日,非洲环境问题部长级会议特别会议在内罗毕召开,并发布了《非洲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内罗毕宣言》(28)(简称《内罗毕宣言》),它主要强调了目前非洲在气候变化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并为非洲各国最终形成一套更为合理的气候变化管理体制创造了机会。(29)可以说,该宣言对非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进行了至今最为详尽的阐述。综合起来,非洲的立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原则 新的国际气候体制必须优先考虑到非洲在可持续发展、减贫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的需要;必须坚持现存的公平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改进清洁发展机制,使其项目具有更加合理的地理分配,以有利于非洲的可持续发展;非洲在任何气候变化方面的减缓行动都必须是自愿的,且得到充足的资金、技术和能力方面的支持。 2.目标 呼吁发达国家切实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40%,到2050年减排80%~90%;敦促发达国家以可操作、可报告和可验证的方式向非洲提供资金、技术和 [align='center'] [/align] 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重申非洲应从发达国家得到由于气候变化而导致的环境、社会、经济损失的补偿;倡议建立非洲气候变化基金。 3.应对措施 通过经济多样化,减少对气候敏感型经济部门的依赖,通过利用本地的知识和实践并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来增强经济与社会应对危机的弹性;承诺建立一个内容广泛且整合现有和未来政府间倡议与规划的应对非洲气候变化的框架体制;动员妇女、青年和残疾人,以及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加强成员国在灾害预警、观察、监测、管理、评估、紧急反应,以及灾后重建方面的能力建设,增强非洲的适应能力;邀请非盟委员会、《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秘书处、联合国环境署、非洲经济委员会、非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共同合作,支持成员国和地区组织执行有关规划。 《内罗毕宣言》标志着非洲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了广泛共识,为非洲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应对气候变化奠定了政策基础。客观而论,由于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不一,对环境的需求和利益迥异,加上国家间固有的矛盾,达成共识并不容易。宣言中的一些提法也相对模糊和笼统,尤其在督促发达国家履行义务并援助非洲方面的要求并不具体。这反映出非洲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依然存有分歧。(30)但可以认为,《内罗毕宣言》的通过将有利于非洲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加重自身的分量,为非洲争取更多的利益。 非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主要关切 2009年11月,《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将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的目标是在进一步加强《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方面取得积极成果,重点是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做出明确、具体的安排。可以说,哥本哈根会议的成败事关非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如何在坚持原有气候原则和机制的基础上,保证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是非洲国家关注的重点。 (一)国际体制的延续和发展 气候体制(Climate Regime)是指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所倡导和建立的基本原则与应对机制。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以缔结国际条约的方式保护全球气候将是唯一的出路。这需要各缔约方有诚意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展开合作,依照自己的能力和义务,真正履行相应的责任,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范围广泛、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的全球环境问题。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框架公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