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引来“好鸟”、反而部分“好鸟”飞走的情况。另外,由于资源约束、政策限制、产业链配套、规模经济发展需求等考虑,一些传统产业出现了“抱团”转移的现象,对当地经济产生了冲击。
(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大企业带动
近几年浙江大企业集团虽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仍显偏小。中国2010年500强企业中,浙江有46家,但只有1家入围前100强。广东入围前500强的企业总数虽少于浙江,但有7家入围前100强。目前,浙江民营企业中还没有千亿巨头,2010年,浙江最大民营企业万向集团,总规模不过515亿元,娃哈哈为432亿元,雅戈尔为274亿元。而广东民营企业入围前100强的千亿巨头有3家,其中华为规模达到1493亿元。江苏的沙钢、苏宁分别为1463亿元和1170亿元。中小企业虽然具有灵活和容易调整的优点,但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弱的缺点,不利于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五)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政府作用不足的缺陷有所显现
相比于江苏、上海,浙江是“小政府”,对经济干预较少,优点是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但在转型升级中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那就是产业引导缺乏、城市环境等公共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在浙江的调研中,我们感到,一些地方政府缺位,导致其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其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带来的矛盾将会日益明显,制约产业的转型升级。
(六)资产聚集于房地产、金融领域,实业缺少资金
据估计,目前浙江的民间资本已达到万亿元,但中小民营企业仍面临融资困境,原因之一在于大量的民间资本活跃于房地产、金融虚拟经济领域。2000年左右房地产政策放开后,许多制造企业纷纷投资房地产,此后至2006年前后,制造业利润不断被摊薄,部分民企不得不寻找副业辅助主业,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很多民企不再投资实业,“副业”变“主业”。我们在温州的调研中了解到,目前温州大量民间资本集聚在房地产、金融虚拟领域,部分产业“空心化”,实业缺少资金。资本具有逐利天性,但不应过度集聚在容易造成泡沫的虚拟经济,不利于实业的持续发展。
三、启示和建议
(一)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制造业附加值
以低成本优势、粗放经营方式占领低端市场是我国传统制造业过去几十年发展的特色,但现在这种方式已不可持续。应大力实施质量、品牌和标准战略,加强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对传统产业的渗透,高度重视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研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群体,在全国一些基础较好的传统产业集群,引导和扶持其大力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适应制造业绿色化、网络化、融合化、服务化的新趋势,推动产品向高端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方向转型,企业由单一生产向系统集成生产服务结合转变,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完善和发挥好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
公共服务平台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将检验检测、公共技术研发等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群培育实施方案中去,在资金、场地、装备等方面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应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服务平台,重点面向中小企业,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探索公共服务平台供给与企业需求互惠互利、紧密合作的持续发展模式。
(三)依托电子商务,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与传统经济相比,电子商务在发掘商机、推广营销和削减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企业实现“开源”和“节流”的有效途径,对于传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其作用更加突出。中小企业信息获取渠道窄,并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劣势,这使得他们难以同大型企业一样自建复杂的电子商务系统。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降低了电子商务的进入门槛,为传统产业里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转型升级的信息化平台。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加强信息化在生产、经营、管理、营销中的应用,积极借助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推动传统专业市场向现代商贸物流、现金现货交易向网上交易的转变。在培育和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作用的同时,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明确责任,防止假冒伪劣商品对消费者利益的侵害,促进网络交易的健康发展。
(四)政府适时“入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经验表明,政府干预过多会妨碍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但政府缺位也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有所不为,使得市场主体依照经济规律充分发展;也应当有所为,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一项浩大工程,单靠市场一方很难完成,政府应当有所为,适时“入位”,着力于制定完善的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产业引导,提升地区的软硬条件,改善服务水平,妥善处理好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关系,为企业投资经营创造“安心、放心”的良好环境,使企业和人才在当地“生根发芽”。
(五)宏观政策应更利于制造业升级,引导企业家投资实业
房地产、金融等在助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易因过热而引发泡沫。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提上议程,制造业被再次重视。历史经验表明,没有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单靠房地产、金融助推的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遭受国际危机冲击更易产生波动。应使宏观政策调整更加有利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家投资实业,提高企业家信心,大胆投资实业,切实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放宽民营企业进入领域,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拓宽融资渠道,为致力发展实业的企业提供好的金融、技术、信息等服务,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动力。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