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发展战略
   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      ★★★ 【字体: 】  
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05 18:48:35   点击数:[]    

度看,对信息化这个高度综合、广泛渗透,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上,宏观管理的体制基本上还没有确立。几年来,相继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和国务院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以及相应的办事机构,在规划、政策、统一认识、促进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远远不够。在一系列需要国家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从历史发展分高度,从整体利益的高度作出决策的问题上缺乏力度。导致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政策法规少有建树,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部门利益、部门割据造成了不良影响。有些部门在国家利益的旗帜下维护部门利益,有些部门感到信息化宏观管理的难度而采取回避的态度。 7.面对信息化,我们缺乏认识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我们不仅应该看到,在推进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和失误,还应该看到一些更深层问题。决策层、研究层对信息化和国家利益、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影响,信息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认识不足,简单的相同经济发展时期横向对比掩盖了由于科技发展、国际竞争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发展方式。没有充分认识跨世纪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真正来源及其关键要素和信息化在其中的比重。 对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信息化发展道路、方法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等至关紧要的全局性问题,缺乏有深度、高层次的见解。对信息化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发展途径、方法、体制等重大问题研究不够、认识不足,行动存在盲目性,宣传存在片面性。信息业界和其他业界,信息领域专家和经济及管理领域专家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共同语言。导致表面上信息化热热闹闹,到许多具体领域则各唱各的调。 在研究和国家宏观管理部门,能全面把握信息化在技术、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知识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的人才严重缺乏。对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规律等等基础理论问题认识模糊,对中国信息化的起点、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过程、目标等莫衷一是,政府、企业、个人各自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认识不清。这样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才,不仅缺乏,而且尚没有一种机制能培养出一批这样的人才。 信息化是一个跨越社会各领域的事业,是一个具有很大历史跨度,长期历史影响的大事,却没有一个主管部门,没有一个专门的研究咨询机构,难于形成国家统一意志,难于根据国家利益来制定政策法规,难于对跨部门跨地区跨世纪的大事进行协调,并贯彻执行。 信息化发展水平是和国民整体素质、经济、科技、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正由于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对落后,信息化的发展也处于早期形态。对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和模式,信息化不同阶段的重心和相互关系认识不清,以及缺乏信息化大量实践活动的支持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导致一些盲目的行动和不当的宣传,使社会对信息化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 8.国际竞争新格局,对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设下又一个障碍 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竞争新格局中,个别发达国家将保护其国家利益的事贴上国际主义的标签,打着人类共同利益的旗子,扩大自身优势,遏制别国发展,以“信息威慑”替代“核威慑”,以“信息保护伞”替代“核保护伞”。中国的信息化处于不利的外部环境中。 从国内的信息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宏观管理到国际环境,中国信息化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只有举国上下戮力同心,才能抓住这历史机遇,使中国驶上现代化快速路。 四当前推进信息化的关键问题及主要措施 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有可能少走弯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信息处理、存储和传递技术经过几十年发展,今天的主要矛盾已不是技术而是应用,是人类的应用能力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巨大的潜力。 机会只是机会,如果没有正确的策略,没有及时科学的决策,机会就会失去,不必要的学费将继续交下去。我们有许多瓶颈问题。迎接挑战、抓住机会需要慎重的思考,精心的研究,科学果断地决策。在信息化这个极其复杂庞大而又极其重要的领域,国家需要有一个共识,有正确果断的决策,有完整的战略,有实事求是的从此岸走向彼岸的规划。 当前中国推进信息化的关键有:第一,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使信息化落在实处,取得实效,为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一个大市场。第二,集中力量支持关键技术关键产品(这里的关键同时有技术和市场两个含意)的研究开发和工业化生产。第三,对信息产业的其它部门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应该制定适合发展、符合国情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抓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第四,集中全力抓住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教育和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普及教育这两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具体要把以下大事抓住。 

1.进行信息有关知识、概念、前景、影响的普及教育 对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业、信息化等基本概念,信息化对国家、企业、个人的影响,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全民普及教育,增加共识,减少推进信息化中的认识障碍。 

2.建立有效地高层次决策机制和精干的行政管理机构 根据有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建立有效的高层次决策机制和精干的行政管理机构。80年代和90年代的信息化热及其留下的经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中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大办、电子办、联席办的历史已经明明白白地证明了这一点。具有真正代表国家意志决策,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信息化委员会及具有贯彻力的办事机构是中国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所必不可少的。这样的宏观管理机构在行政上,要能有足够的权力协调已经存在,而且今后也必然存在的部门和地区冲突,应能够对信息化建设中发生的政治性、经济性、技术性重大问题作出符合国家利益快速反应;要有能力按照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恰当地区分政府、企业、公众的职责,做好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形成科学的关于国家信息化的宏观决策机制,避免长官意志、部门利益左右国家利益、短期利益损害长期利益、经济利益损害政治利益,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咨询、审议机制,使决策透明度不断提高。 

3.全方位促进网络应用 90年代开始,计算机应用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就是计算机”,离开网络,就不可能实现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带来的巨大优越性,联在网上的国家比装在轮子上的国家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效益。90年代初开始风靡全球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惊人的发展速度说明了这一点。只有联在网上,才能实现与地理距离无关的实时信息交流,才能获取网上的近乎无限的信息内容,才能实现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家庭购物、家庭工作等信息化带来的益处。 目前,中国计算机普及率很低,联网率更低,有许多因素影响联网使用。国家必须制定政策,鼓励用户上网,扶持计算机网络服务的发展中国源信息的开发。 

4.加强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客观地说,80年代中期到现在,中国政府和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中付出的学费何止百亿,如果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政府和企业的正确决策就是无源之水,学费还将继续交下去。由于信息化在中国缺乏足够的实践,信息化的发展又有其不同于现有其他领域的发展规律,信息界的研究队伍往往缺乏经济、政治管理的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国际竞争的环境变迁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

  • 下一篇文章:加快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方略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
  • ››加快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方略
  • ››出让市场换来了技术进步?──对中...
  • ››WTO:中国低谷切入分析
  • ››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 ››城市化是“规划”不出来的
  • ››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
  • ››国际竞争的环境变迁与国有经济结构...
  • ››执行环保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 ››从战略高度看中国资本市场走向世界...
  • ››信息化背景下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
  • ››信息化时代培养团队精神尤为重要 温...
  • ››信息化手段在物流企业的应用
  • ››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
  • ››信息化是审计发展方向审计风暴呼唤...
  • ››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 ››信息化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 ››信息化进程中的生活观转型问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