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耗、减轻运力不足的压力,是唯一的捷径。 2.信息化可以实现国民经济各领域跳跃式发展 用信息技术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控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敏感制造技术,可以大量节省能耗和物耗,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建材、冶金、有色金属、石化、机械、航空航天等许多工业部门的实际例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金融领域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建设层次、范围不同的各种支付、清算系统,可以大大加快资金的周转效率;先进的电网调度系统可以使电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先进的覆盖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种消费者的流通信息系统可以大量减少库存和货物周转量;功能齐全的市场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宏观经济决策辅助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 正由于我国基础落后,我们可以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式发展。 3.信息化可以加快改变科技落后状态 教育和科研的落后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科教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根据美国、日本的调查统计,重复研制、研究的比例高达30—40%,有的行业高80%,这是在竞争条件下,信息工作基础十分雄厚的发达国家的情况。我们国家缺乏统计资料,由于竞争机制不发达,部门所有制,科研管理体制和信息工作落后等综合因素。重复研究、重复开发的比例不会低于50—60%,有的行业可能超过90%。与研究开发相比,信息是最廉价的。统计数据表明,如果以一项科研成果的研究费用为1,发展推广费用则为10,生产费用达100,而信息获取的费用只有005。日本战后二十年中,共花了57亿美元引进国外的信息专利和设备,若全由日本自己研制,则需要2000亿美元,还不计将人力、物力、稀缺的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投向这些项目后对其它方面科研带来的间接影响。重复研究既浪费了科技经费和科研人员的时间,也影响了科技发展的整体步伐。通过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中国的科研技术人员可以及时得到最先进的科技信息,正由于中国的落后,可用的信息也就越多,可以超越许多陈旧的技术阶段,实现跳跃式发展。 4.信息化可以使中国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 在今天的全球竞争环境中,无论是军事的、经济、科技的竞争,最终体现为人的素质竞争;无论是军事的、科技的、经济的实力,最终落实在人的素质的高低。中国是一个12亿多人口的大国,12亿人口的素质关系着国家的兴亡。而恰恰在这个关键的问题上信息化可以给我们带来极好的机遇。 中国12亿多人口中,有2亿多文盲,高等教育普及率排在世界第90位左右,全国平均的中小学普及率极低,我们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教师队伍大幅度提高教育普及率,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今天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环境中,普及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必要条件。我们的教育系统要满足现代化进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要有大的突破,那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来承担传统的学校教育功能的部分或大部分。电视的普及产生的电视文化对信息传递和知识普及所起的作用已受到各方面注意,但电视仅是今天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一个初级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到本世纪末,随着宽带ISDN网的普及,数据、声音、图象的双向传输通道将连接到每个家庭。通过数据通信、传真,可视电话、可视图文等服务形式,将大量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课程及其它科学技术、生活、市场、金融、体育、娱乐、医疗等信息以联机方式存放,用户可有选择地获取信息。当这样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同家庭信息系统相连接,就彻底地改变了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方式,进而也改变了社会的教育模式。全中国12亿人口,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教育和各种知识信息,经过一、二代人的努力,全民文化素质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中国的腾飞也就得到了最基本的保证。 历史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只有那些能抓住机遇发展新的生产力,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及时改变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国家才能在历史变革中脱颖而出,取得高速发展。而进入21世纪之时,这个机遇,就是信息化,就是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 三推进信息化,挑战大于机遇 信息化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实现信息化这个问题上,客观而有冷静的分析,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挑战大于机遇局面,中国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克服拦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1.通信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范,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在通信基础设施方面,经过90年代的急剧发展,中国的通信基础设施的规模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但人均依然很低,进一步的发展存在许多根本性的问题。例如,在技术和产品上,多头引进、盲目发展、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并没有因为市场的开放而掌握,没有强有力的统一规范,势必对今后互连互通带来沉重代价;基础通信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却没有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适度开放,以形成有力的竞争机制;数据通信服务供给大于需求,却没有扶植需求,反而支持扩张;增值服务领域垄断虽已打破,真正的竞争并未形成;服务态度、资费标准还没有达到通过市场机制规范的目标;市场发展对相应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力度不够,国外产品占据的市场偏大。 2.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领域,落后依旧 在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在“863”计划和其它科技攻关项目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集成电路、计算机系统、ATM、多媒体信息处理和通信等关键技术上仍然落后2-3代,或十年左右时间。在信息技术这一事关国家安危的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依然受制于人。 3.关键技术和产品依然受制于人 在信息设备制造业方面,“八五”期间,电子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千亿元,达到2300亿元,但增加值仅增加50亿元。说明发展速度不慢,附加价值不高。尤其是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紧密相关的关键的产品,如集成电路、微处理器、计算机系统及部分关键外设、网络设备和技术、高速通信交换设备和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国外产品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例如,半导体产业,中国仅占世界总产值的0.5%,中国市场上,计算机主机几乎都是国外品牌,微机有几个国内品牌,但市场份额不足20%,其中,关键的部件又是国外产品。 4.信息服务业刚刚起步,就面临不平等的国际竞争 在信息服务业,行业本身仍然处于形成期,行业规范尚未形成,信息服务主要领域缺乏大型骨干企业,也没有行业主管部门或起行业规范作用的协会。中国弱小的信息服务业正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国外大型信息服务企业凭借其资金、经验和网络优势进军中国市场,幼稚行业得不到保护。 5.应用领域大都处于必然王国 在各产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十余年来,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为国民经济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对如何正确应用信息技术来推进各领域的实质性发展缺乏科学的认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或部门推进信息化的基础存在极大的差距,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失败教训。八十年代中期起,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建设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热潮,据估计,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共投入了约250亿元人民币,其中不少交了学费。在集成电路、计算机系统、通信设施、数据库、引进国外生产工艺和技术等方面也有许多深刻的教训。如果不能及时总结,有可能继续出现失误。 6.国家宏观调控乏力从国家管理体制的角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