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发展战略
   两种投资秩序及其碰撞      ★★★ 【字体: 】  
两种投资秩序及其碰撞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05 18:48:19   点击数:[]    

由行为主体通过博弈来形成制度规则。正是从这个意义说在市场的投资决策规则下不存在整体的风险。三.不同投资秩序的进一步的碰撞与磨合

    半行政性的投资决策情形是行政性制度与市场制度之间碰撞的产物,这一形态并不是一种稳定的制度形式,还有待发展和完善。但似乎不能由此而认定它是行政性制度向市场制度过渡的一个形态,一个中间形态,最终要过渡到市场制度。应该说,半行政性制度的存在本身表明,多种投资秩序相互碰撞的结果,将不是其它投资秩序被一种投资秩序所完全替代,而应是多种投资秩序之间的相互融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需要对不同投资秩序之间是如何融合的作一些探讨。

1.不同投资秩序相互融合的基础

    不同投资秩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在投资决策中贯彻一致同意规则。因此,一致同意规则无疑是不同投资秩序之间融合的基础。如果以效率原则作为不同制度比较的依据,那么,只有效率最高的制度能够存在下去,这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正确的。需要一致性原则作为不同制度规则比较的基础。不同投资决策规则的核心、基础都是一致同意,那么,就应该在一致同意的基础上统一起来。问题是怎么统一起来。一致同意规则能否推出兼容市场与行政性两种具体贯彻形式的第三种贯彻形式?

2.行政性的投资决策规则是否进一步瓦解

    半行政性的投资决策情形意味着行政性的规则已经受到了冲击,至少在形式上已经被瓦解了。但这是否意味着这种投资决策规则已经没有生命力了,现在需要的是加快它的瓦解过程,尽快地使市场规则在全球通行起来?或者说,半行政性投资决策情形的存在,表明行政性的投资方式还有其某种合理性,只是这种合理性本身需要某种的转化与发展

    一方面,可以看到对于行政性投资决策方式不断增强的冲击力量。在讨论半行政性的投资形成情形时,指出政府型投资者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民间型的投资者处于附属地位。但是,可以看到,随着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其他类型的投资者的数量和比重都在提高,重要性也在增加,特别是一些国际大公司通过股权投资开始具备控制重要行业的力量。这样,政府对于投资的行政性权利开始受到挑战,投资决策规则的形式上的转换已经不行了,需要实质性的转换。如果说这是从内部对行政性投资决策方式进行瓦解的话,那么,国际资本通过在新兴资本市场上的交易而施加的压力,则构成了外部的冲击。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行政性投资决策方式本身似乎也具有相应于各种冲击与压力而改进自身、从而得以存续的潜力。实际上半行政性的投资决策规则就表现为行政性的规则在外来冲击面前的一种适应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创新。

    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可以说代表着对于投资决策规则的另一种追求。这里并不把主银行制度等同于投资决策的行政性规则或半行政性规则。但它显然不同于投资决策的纯市场规则。它与半行政性的投资决策规则的关系需要再作进一步的探讨。不过,主银行制度的走向似乎可以作为行政性和半行政性决策规则走向的一个参照。按照青木昌彦等人的概括,主银行制度包括三个相互补充的部分:银行企业订立关系型契约,银行之间形成特殊关系(相互委托监督),以及监管当局采取一整套特别的管制手段,如市场准入管制、金融约束、存款担保,及对市场融资的限制等。这一主银行制度为日本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贡献。但随着80年代末泡沫经济的出问题及随后所酝酿的日本金融体制的“大爆炸”式的改革,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改革是否将标志着主银行制度的终结,或者它只是这种制度在向更富有竞争性的关系型融资制度转轨的漫漫长路中的一支插曲?青木昌彦等人在经过一番论证后指出,“理论分析的结论是竞争不一定损害关系型融资,即使造成损害,成熟的关系型融资制度也可能在保留其基本特征的同时,作出适当的调整。然而,需要关系型融资的企业,以及它们所要的关系型融资,可能会有不同。”(青木昌彦等,1997)

3.市场规则自身的演化--市场的立宪功能与市场的扩展

    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其扩展性的重要意义是无可置疑的。但也正是这一点对市场经济本身提出了挑战。因为市场经济的扩展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的问题。市场活动本身具有对市场的制度规则进行再选择的功能,可把这一功能称为市场的立宪功能。强调市场的立宪功能的意义就在于,这一功能使市场经济本身的扩展方式变成可调整、可修正的,市场的立宪功能表明市场本身的扩展方式是可选择的,就如行为主体对于制度规则的选择一样。在这一立宪功能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才能够获得一个对话的共同点。市场立宪功能最为重要、最有价值之处,也许就在于提供了一个扩展的方式。人类的真正难题其实就在于怎么对待、怎么处理扩展这一问题上。

    市场规则下的福利国家的实践,其实是对于市场规则本身的一种反思。这种高税收、高福利的做法,就是照顾到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其实质在某种程度就类似于行政性的情形。而引入市场经济的社会,最为重要的大概是使自身的扩展获得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提出市场的立宪功能,更多的是表明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市场所代表的那一种文化的理解。市场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观念、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市场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代表着一种文化,它自有自己的逻辑,因此,以另一种文化所隐含的生活态度作为标准对它加以评判,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同时,市场的立宪功能又表明,市场的不断扩展本身是一个融合不同文化的过程。市场经济的扩展,既取决于其它文化传统对它的接纳,这一变化现在已经开始了,在有些地方、有些人中,这种变化已经很彻底了;同时,也取决于市场经济自身对于其他文化的接纳、融合程度,这样一个融合过程自市场经济开始自身反思的时候,就开始了,市场的立宪功能就是表明市场制度本身具有着融合的功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而是一个不同文化互相融合的过程。

参考文献

亚当.斯密,1997: 《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  

亨廷顿,1998: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 新华出版社.

青木昌彦等,1997:《关系型融资制度及其在竞争中的可行性》,《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6期.

唐寿宁,1993: 《个人储蓄中的集体决策与金融市场》,《金融研究》,第6期.

1998a: 《投资的立宪理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1998b: 《投资活动中的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秋季号.

王亚南, 1957:《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

Bakshi,Gurdip S. & Chen,Zhiwu.,1996: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Stock-

Market Pric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Black,Fischer,1986: Nois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July.

Buchanan,J.,1987, Economics--Between Predictive Science and Moral Philosophy.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1989, Explorations into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1991, The Economics and the Ethics of Constitutional Orde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依靠农民高速推进城市化——关于我国21世纪上半叶宏观经济战略的建议

  • 下一篇文章:战略转型的理性透视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两种投资秩序及其碰撞”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两种投资秩序及其碰撞”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
  • ››加快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方略
  • ››出让市场换来了技术进步?──对中...
  • ››WTO:中国低谷切入分析
  • ››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 ››城市化是“规划”不出来的
  • ››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
  • ››国际竞争的环境变迁与国有经济结构...
  • ››执行环保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 ››从战略高度看中国资本市场走向世界...
  • ››两种投资秩序及其碰撞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