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彩色电视机的最发达国家,那时候越南也可能生产彩色电视机,但是,我们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越南高,彩色电视机、或是CVD、DVD的技术创新就只能靠我们自己的研发。所以,在某个产业上要不要自己从事新技术的研发,主要决定于有没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相同的产业上有比较优势,如果有的话,技术创新尽可能以引进为主,如果没有,就只能自主研发。 最后,即使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同一个产业上有比较优势,我们可以靠引进技术来取得技术创新,也并不是简单的拿来就能够运用,引进来的技术必须经过改进、消化、吸收以后,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所以,即使靠引进,也必须保持一个研发队伍。例如,我们现在汽车产业大量跟国外合资,很多技术是从国外转移过来;在日本或是德国的汽车厂,基本看不到工人,大部分的生产是自动化。到国内来,我们的工资便宜多了,许多生产环节,用人工比用机械生产便宜,所以,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方向是用自动化来节约劳动力的投入,把这样的技术引进到国内来以后,则应该反其道而行,技术研发的方向是改进现有高度自动化的技术,在可能的地方用廉价的劳动力来替代昂贵的技术设备。又比如五、六十年代我国东北的国营农场引进了很多苏联的大型拖拉机,这些拖拉机大部分不太耐用,原因并非苏联的拖拉机质量有问题,而是东北的小麦单产比苏联西伯利亚的单产高了很多,适用于低单产地区的拖拉机,到了高单产的地方就难免经常发生故障,所以需要加以改进。由于在发达国家研发出来的技术适用于发达国家的要素相对价格水平和生产环境,引进这样的技术到发展中国家来,发展中国家也必须有一定的研发能力,才能最好的吸收、运用、改进这些技术。保持一定的研发能力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当其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和比较优势变化,某个产业成了全世界的领头羊时,从引进技术转变为自主研发技术。 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前景 如果在现阶段以引进技术为主,我国还能维持多少年的快速增长?何时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一般说来,理论分析只能指出某项政策的影响是正是负,但无法决定其效果的大小、实现效果时间的长短。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只能从实证经验中推测出来。日本是以引进技术为主而实现了赶上发达国家的一个典型,最近,日本东京的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关志雄博士将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日本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的水平作了对比,发现两者非常接近。例如,每个人的预期寿命,中国目前男的是68岁,女的是72岁,日本在1965年的时候男的是68岁,女的是73岁;婴儿死亡率我们现在是每一千胎31个,日本1960年时是每一千胎30.7个;我们的第一产业现在占GDP的比重是15.9%,日本在1959年的时候是16.7%;我们的恩格尔系数——即收入当中用在食品消费的比重现在是39%,日本在1960年的时候是38.8%;我们每个人使用的电力,现在是每年1071千瓦小时,日本在1960年的时候是1236千瓦小时。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日本在19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水平相当。日本大量靠引进技术、消化、改进,经济取得快速增长,从1960年算起,用了28年的时间,到1988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当然,日圆的汇率从1960年代初的400日圆对一美元,升值为120日元左右对一美元,也是日本人均收入赶上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我们也走和日本同样的发展道路,固然不能乐观地认为,跟日本一样也只要再用28年的时间,也就是到2030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均收入就能赶上美国,但是即使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由于我们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五倍,我国经济的总体规模也就能够达到美国同样的水平。那时我们和美国一样将国民生产总值的2.5%来搞新科技的开发,我们的投入的总量也就能够达到和美国同样的水平,到那个时候我们在许多领域也就有可能走在全世界的前面。全世界的专利、全世界的科技进步也会更多地出现在中国。 处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想在产业和技术水平上直接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这样的努力经常会事与愿违、欲速不达。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靠发挥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以引进技术为主、自主研发为辅来取得技术创新,能够让我们的经济在市场中最具竞争力,最快速的积累资本,最快速的提高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水平,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赶上发达国家的愿望。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