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发展战略
   发展中的社会公正与社会稳定      ★★★ 【字体: 】  
发展中的社会公正与社会稳定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05 18:46:28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现代工人……,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愈来愈深沉地降落到他们自己阶级的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
                    --K·马克思 F·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在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所得税大到如此的程度,以致付税后的收入超过24000美元的只有70个人!
                    --保罗·A·萨缪尔森《
经济学》 
            硬道理:
发展的公众参与及成果分享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条硬道理不仅被饱经忧患的
中国历史屡屡证明,也被政府和公众所广泛接受,人们普遍认识到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得生存,求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期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社会发展就像一辆公共汽车一样,会把大家拉到一个更加令人神往的未来,每个人的福利都会得到增加,每个人的生活水平都会得到提高。然而,历史同样无情地证明,在每个历史阶段,发展的好处并不会像阳光一样自动地普照到每个人的额头。总有一些人会被“发展之车”遗忘,他们也许是你或我,也许是其他的什么人,但无疑地都是一些处于弱势群体的人。 

  从纯粹的功利角度来看,人类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基础不仅是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否
问题,它更是而且一直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问题。一方面,近年以来社会治安状况的严重恶化,流动人口犯罪等问题的出现不能说与此无关。因为,一旦社会上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的处于绝望状态之中的社会边缘群体,他们出于反弹或者仇恨心态而爆发的破坏性力量必将会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颗毒瘤,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水中之月。另一方面,困扰经济发展的低水平的买方市场或者说低水平的“过剩经济"问题,实质上就是由于社会财富也就是支付能力被少数群体所掌握,而人数上更为广泛的群体空有庞大的需求却无相应支付能力而造成的;是因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而导致的有效需求远小于供给能力而造成的相对过剩。因分配而导致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脱节,打断了经济增长的步伐。事实上,人的需求(欲望)是无止境的,有限的是支付能力。在支付能力充足的前提下,需求不足就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问题。 

  早在古典经济学
时代,西斯蒙第就已经指出,由于富人的收入主要用于储蓄,而穷人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收入分配过于向高收入阶层倾斜,就会使整个社会的积累过多,而总消费需求不足,最终必然出现生产过剩,妨碍经济增长的局面。 

  有学者把过剩经济的特点归结为四点:
  1,当某种社会需求产生时,供给经营可以以更大的规模产生;
  2,价格变动已经难以调整供求双方的经济关系,相当多的生产者被迫在成本线以下抛售;
  3,供给方的利润普遍被压到银行利息率以下,但资本已经难以找到更有利的领域可供转移,唯有通过继续追加投资和扩大规模,通过过度竞争的方式把其他供给者排挤出局以维护自身利益;
  4,经济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时,在系统外部普遍存在着技术及资本力量更为强大得多的过剩生产能力。正是这种过剩经济,形成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绘的经典现象:一端是处于生活最低线下的大量赤贫人群在眼巴巴地盼着能得到食品、住房、医疗和其它服务;另一端是大量的闲置的生产能力和因为卖不出去而不得不销毁的商品。需求乏力的经济何来持续增长的动力?没有和供给能力相适应的需求增长,商品的价值到哪里去实现?资本又如何增值? 

  刘易斯、弗里德曼、哈耶克等效率优先论的经济学家曾经津津乐道,收入差距是经济增长的条件,也是经济增长初期的结果。这一观点是支持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
理论依据。可是,80年代以来,所有非洲、拉美国家,贫富差距都极大地拉大了,两极分化超过了发达国家,然而它们的经济却并没有被"刺激"上去,而是越"刺激"越糟糕,社会也发生了动乱。实践已经表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并非是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那么简单。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社会各阶层相互配合才可能得以实现的目标。而广泛地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以及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分配,是社会各阶层相互配合相安无事的前提。这也是一条硬道理,并且应该成为社会主导阶层和统治阶层的一个基本常识。
变异的收入分配与社会悲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态势。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 1995年,我国20%最贫困的家庭只占全部国民收入的5.5%,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则占有全部国民收入的47.5%。对1990、1992和1995年三年我国贫富差距的简单比较,非常清楚地表明,中国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中国的财富在不断地流向最富有阶层,而不是贫困者,也不是中间阶层。相反,除了最富有阶层之外,其他阶层在财富占有中的地位都呈下降态势(表1)。与此同时,我们在迅速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
教育制度改革。我并不反对这一系列改革,不反对把住房和医疗产品乃至高等教育商品化,也并不反对收入差距的拉开乃至进一步扩大。但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在社会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我们现在离这一点还过于遥远。
表1中国五等分法的贫富差距:
  年份  最低的20%  第二个20%   第三个20%   第四个20%  第五个20% 
1990   6.4%     11.0%     16.4%    24.4%     41.8% 
1992   6.2%     10.5%     15.8%    23.6%     43.9% 
1995   5.5%     9.8%      14.9%    22.3%     47.5%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4年、1996年、1999/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
  数字是冷漠的,而且我们随便就可以把收入差距扩大的合理性列上一大堆。问题不在于收入差距不该拉开,而在于拉开的合理不合理,拉开的结果是什么。 

  构成中国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不是贡献的大小,不是受教育程度的差别,而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地理环境和行业垄断.一纸户口,就把人划分为两个层次分明的等级,而且是很难改变的等级。城乡居民之间,不仅存在着就业机会的严重不平等,存在着收入的差距,同时存在着享受医疗等社会福利的不平等。而东中西地区差别,从90年代以来,无论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都呈现出扩大趋势。1995年东西中收入比为147:100:103,1999年则扩大为148:100:106。垄断造成的行业差距更持久,更明显。历年统计资料表明,排在前列的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邮电通讯业、
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排在后列的是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和批发零售业。

              表2"九五"期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年份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乡收入比       绝对差额
  1996    4839        1926         251:100       2913 
  1997    5160        2090         247:100       3070 
  1998    5425        2162         251:100        3263 
  1999     5854        2210         265:100       3644 
  2000     6280          2253           279:100            4027
 贫富差距的结果是什么呢?每个良知未泯的正常人,都无法安然面对失学儿童那一双双幼稚而又沉重,充满期待而又无奈的眼睛,都无法安然面对屡屡见于报端的那些因贫富差距而形成的悲剧新闻。姑且不论新老权贵们致富渠道的合法与否,合理与否,单从结果上来看,我们无法不承认,社会的分配机制、社会的保障机制出了严重的问题。在中国的贫困地区,6-12岁的学龄儿童中,有将近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被透支的中国发展!

  • 下一篇文章: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发展中的社会公正与社会稳定”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发展中的社会公正与社会稳定”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
  • ››加快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方略
  • ››出让市场换来了技术进步?──对中...
  • ››WTO:中国低谷切入分析
  • ››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 ››城市化是“规划”不出来的
  • ››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
  • ››国际竞争的环境变迁与国有经济结构...
  • ››执行环保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 ››从战略高度看中国资本市场走向世界...
  • ››发展中的社会公正与社会稳定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