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发展战略
   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      ★★★ 【字体: 】  
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05 18:46:31   点击数:[]    

立起来,因为我们的资金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资金成本要高,最尖端的产业又是资金最密集的,其生产中最重要的成本就是资金的成本,因此,这样的产业在竞争的市场当中,要是没有国家的持续的保护和补贴是不能生存的。
     
    问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并不是有一两个冒尖的产业赶上就达到了,而是要整个国家总体的产业水平赶上才可,总体的产业水平赶上的前提是整个要素禀赋结构水平的赶上。如果发展中国家靠政府动员来发展少数几个高精尖产业,首先,建设这些企业要非常多的资本投入,而且发达国家在这个产业的科技水平是不断在进步的,两年三年以后现在的技术水平就过时了,要想在技术上保持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同一水平,就必须和发达国家一样,不断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但是,在最前沿技术上的研发投资每项动辄数十亿美元,这样的投入水平不是我们这种程度的发展中国家所能承担的。在1950年代,我们建了汽车产业、重机、重化产业,但是我们建立了以后就停留在那个技术水平,十年以后就变成了古董了。为什幺?因为我们付不起和发达国家同样的研发成本。另一方面,把这样的产业建立起来,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企业就不能获得利润、创造剩余,对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就不能做贡献。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总量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资本用在资本密集的产业的建设上,剩下的能够用在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产业上的资本就所剩无几。这些符合比较优势、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的发展就受到抑制,也就难于创造剩余,对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做贡献。
     
    以我国的实际经验来说明,劳动力多、素质高、价格便宜是我们的竞争优势,并不是在1978年底开始的改革开放以后才是这样,但是在1978年以前,由于国家采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得不到任何资本投入,没法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因此,劳动力多的优势不仅没有发展起来,而且成了经济发展的一个负担。到了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后,调整了发展战略,投入到劳动力比较密集产业或是产业区段的资金增加,劳动力多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从79年开始到现在25年的时间,我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高达9.3%,是同期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国家。改革前后,经济发展绩效强烈对比,背后的道理就在于此。
     
    最近,我的母校芝加哥大学请我回去做了一个演讲:从理论上来说,发展中国家都有可能靠引进技术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实现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收敛,可是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了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在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实现了这个理论预期,其它绝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扩大了。我利用1960年到2000年将近5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发现那些发展中国家所以没有实现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主要原因在于二次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了赶超的战略,想一下子就去发展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种战略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叫斯大林模式,在印度叫重工业优先发展,在中南美洲叫进口替代战略,名称有异,本质相同,经济发展绩效都不好。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好的少数几个经济体,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充分利用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和技术水平。
     
    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或是高科技产业里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若两者都发挥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因为资本相对多,回报率相对低,每一期生产当中所创造的剩余有两种用法:消费和积累。既然资本的回报率低,愿意把剩余积累起来作为投资的积极性就低了,所以,储蓄率相对低。世界银行的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的积累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20%左右,而比较好地按比较优势来发展的东亚经济的积累率可以达到40%左右。由于按比较优势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积累率高于按比较优势发展的发达国家的积累率将近一倍,所以,发展中国家现在每个劳动力可以使用的资本的量的水平虽然比较低低,但是,决定长期趋势的是增长率,而不是起点时的存量。所以,二十、三十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和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差距就能大量缩小,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也就可以趋近。   三.引进技术是否也需要有自主研发?
     
    
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取得技术创新,可以加速经济增长,不等于说发展中国家可以不必从事新技术的研发。首先在国防安全方面,有些技术绝对必要,没有这些技术,就没有国防安全,而且,这些技术不可能从国外引进,或是不适合从国外引进,当然就只能自己来研发。这里须注意的是,这些技术的范围要把握得很好,比如说汽车产业,过去认为是国防产业,现在的共识则认为是民用产业;像通讯,过去认为攸关国防安全,现在则更多的是作为民用产业。如果事关国防安全,对每个国家来讲,都应该不以经济回报为考虑的出发点。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国防方面的科研也是由国家以财政拨款的方式来支持。
     
    发达国家在国防安全上的
科技研发,对于民用产业的技术发展有很大的外溢性。比如美国在航天产业上的技术研究,相当多地被转移到民用航空器上,很多军用信息技术来转移到民用以后,推动了1990年代信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高潮,成为美国经济发展动力的来源之一。那幺,我们可不可以用国防产业技术研发对民用产业的外溢性为由,来投资国防产业?如果从国防产业技术的先进性来讲,苏联以及现在的俄国跟美国应该是不相上下,有些领域比美国还强。但是,在美国国防产业的技术对民用产业的技术有很大的外溢性,在前苏联、现在的俄国则基本没有。原因在于美国总体的产业,不管是民用或是军用水平都很高,技术都非常先进,由于差距不远,在国防产业上研发的技术很容易就转移到民用产业上来。而苏联、俄国则是资金稀缺的国家,为了在军备上和美国竞争已经把大量的资金都配置到国防产业,所以民用产业非常落后,与国防产业的资本密集度以及技术水平的差距太远,在国防产业上研发出来的技术,民用产业很难利用,所以,外溢性少。我国三线建设上的情况也基本相同,三线建设的产业都属资本、技术比较密集,但是,由于当地的经济总体水平太低,三线建设起来的产业在当地就成了一个个的孤岛经济,每个都是大而全、小而全,很少和当地的经济有互动,对当地产业、技术的发展也很少有外溢作用。反而,在东部沿海的国有企业,虽然在技术水平上很多还赶不上三线产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乡镇企业的技术、工程人员却来自这些国有企业。
     
    除了国防产业之外,还有一些产业也必须靠自己来研发新技术。发达国家在每个产业上的技术创新都必须靠自主的研发,是因为每个产业的技术在全世界的生产链当中都属最先进的。因为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已经退出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传统产业,我们现在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很可能没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同一产业上有优势,并继续生产,我们就成了全世界这个产业的领头羊了,这样的产业要技术进步,就只有靠我们自己的技术研发。例如,以电视机的产业为例,在1950年代,美国是最先进的,当时重要的技术研发,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的发明都来自在美国。到了六十年代以后,美国退出电视机生产,日本成为生产电视机的最发达国家,所以,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电视机的技术研发基本上都是来自日本。到了九十年代以后,日本逐渐退出家电产业,韩国成为生产彩色电视机的最发达国家,彩色电视机的新技术也更多的来自于韩国的。我相信很可能到2010年的时候,中国会取代韩国成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发展中的社会公正与社会稳定

  • 下一篇文章:21世纪世界经济九大趋势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
  • ››加快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方略
  • ››出让市场换来了技术进步?──对中...
  • ››WTO:中国低谷切入分析
  • ››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 ››城市化是“规划”不出来的
  • ››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
  • ››国际竞争的环境变迁与国有经济结构...
  • ››执行环保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 ››从战略高度看中国资本市场走向世界...
  • ››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
  • ››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差异化研究)
  • ››技术创新风险的几个基本特征及风险...
  • ››技术创新环境下的财务管理
  • ››技术创新引发无限生机---论深圳燃...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