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从1959年开始的,尤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若没有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历史巨变,我们很难想象西藏原始产业结构的变迁。 (三)科技创新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途径。众所周知,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国民产品的需求结构、消费倾向与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劳动力和资本禀赋情况、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国际贸易、以及产业政策和经济制度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和制度。所以,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作用,以及对产业结构其他制约因素的作用上。这些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技术进步交融在一起的。西藏自治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去一直依靠着政府行政手段,加上地区经济基础的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的脆弱、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远远不足15%,所以,“十五”期间,自治区把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途径主要围绕着科技创新,力争在“十五”期间科技对西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30%至40%,“十一五”期间,力争达到50%左右。显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大产业结构的调整途径就越多,反之则相反。 (四)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利条件。西藏产业结构的转换之所以缓慢,主要的原因:第一,历史上由于藏传佛教对社会劳动力的无限限制,造成了成年劳动力投入社会生产活动中的量不足。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调查统计,西藏总人口将近有100万左右,其中僧人的人口数就达12万之多,占当时西藏总人口的12%以上。同时,家庭劳动生产力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男子是以出家为僧的。又比如:1952年的拉萨城镇人口仅有3.7万,而僧人就达1.6万名。与此同时,和平解放前的西藏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只有36岁。所以,人口对西藏经济的影响至今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第二,西藏传统文化的自身学科体系由于过去过于注重对佛教经典的传播和研究,缺少对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使广大农牧民的思想意识和经营观念极其落后。第三,和平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西藏教育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但西藏人才的质量,尤其是科技人才的队伍建设和培养目标与跨越式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第四,科技创新虽然能够推动西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目前而言,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如何升级等一系列问题,关键还是在于科技知识的普及和思想观念的解放。因为,西藏260多万人口中农牧民人口就占240多万,其中绝大多数农牧民的科技知识水平仍处在文盲和小学阶段。第五,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藏自治区产业发展的重点在很大程度上受主观因素影响的较多,而依靠科学技术和经济规律来布局产业结构的内容较少,从“九五”开始已经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所以说“九五”时期是西藏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另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科技创新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毫无疑问,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产业结构影响需求,需求拉动技术创新这是当今国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西藏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的基本要求。 为此,我们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结构调整为内容,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科教兴藏”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把我去区建设成为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而努力奋斗。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