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一、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城市化建设网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点。
城镇作为所在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大城市与乡村联系网络的中间环节,对于打破城乡分割状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包括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城镇作为其中的商品供应地利商品交换的市场;城乡交通和运输一体化,城镇作为既连接大城市又连接着周围集镇和广大农村的交通运输中转;城乡工业布局一体化,城镇中的乡镇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发展,与城市大工业形成协作、配套的工业格局;城乡建设一体化,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使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形成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网络;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城镇可将城市文明迅速向农村传播,较快地改变周围农村愚昧落后的状态,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化转变。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城市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当前农村消费水平低是国内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相当于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的20%,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农村消费水平低,主要是农村增收渠道少,农民增收困难。如果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据统计资料表明,甘肃省2001年城镇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显著高于农村居民的拥有量,其中洗衣机拥有量高于农村3.5倍、电冰箱拥有量高于农村19.5倍、彩电拥有量高于农村2.25倍、照相机拥有量高于农村12.6倍。另外,农民进城镇自建住房还是购买商品房,都将有力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城镇房地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不仅可以拉动建材、建筑、装饰、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环保等许多产业的发展,拉动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可以创造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并通过建设资金转化为消费资金,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吸纳富裕农村劳动力,拓宽就业空间。
城镇是农业产业向城市延伸和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的结合点,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具有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优势。目前甘肃省有农村劳动力942.2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有696.75万人,占劳动力数的74%,有充足的富裕劳动力资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联结城乡,迅速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极具优势。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产业组织的要求是形成一个拥有足够就业容量的产业发展空间。针对目前产业组织中的问题,重要的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在空间布局上,首先是促使城市工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包括在农村设厂,将一般加工环节、零配件生产放在农村,这既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又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带动本地农村服务业发展;其次是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延伸,一方面是在农村就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农业和加工业之间形成产业链;另一方面是将农业加工业直接向城市扩张,与城市消费者接近的生产环节可放在城市,因为城市人口密度大,消费水平高,近距离批发、零售有利于降低交通和交易成本。无论是城市工业产业链向农村延伸,还是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延伸,其最佳交汇点都是城镇。而适宜城镇发展的这些产业基本上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为城镇吸纳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空间。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提高乡镇企业综合效益。
城镇极其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其他多种优势,可以吸引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达到方便信息交流、商品流通和技术传播,从而增强乡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其综合效益,重新焕发当年勃勃的生机,还可以极大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大规模地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移。城镇工业园区是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器。农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只能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建设城镇工业园区使得园区内的企业能够共享各种基础设施,从而降低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加快企业发展。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聚集人口,繁荣城镇。把工业园区建设纳人城镇建设统一规划,可以提升城镇档次和功能,还可以将园区内的农民直接转为城镇人口,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四、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村消费需求
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市场的消费主体就是农村人口自身,然而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收入来源单一,局限于家庭自我服务的传统圈子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不多,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更不可能形成对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收入水平较低,加上自给、半自给性质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较少购买消费品,极大地限制了商品性消费。所以,只有结合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才能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效地改变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加农民的商品性消费,不断扩大农村市场容量。随着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增加,城镇第三产业的需求规模将随之增大,就业和收入也必将随之增长。
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还可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切实拓展农村市场。有利于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构筑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流通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城镇可以逐渐引入连锁经营、代理配送制、直供直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并且定期到农村进行产品促销宣传活动,增设家电、农机维修服务网点,以促进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
五、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十六大报告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已发出明确信号——有条件的地方要带头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日益尖锐的特殊问题。农业人口的户籍身份与他们从事的非农职业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如果按照传统户籍制度继续将其排除在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显然有违公平的原则。但如果将其全部纳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又欠缺财政、技术及相关政策条件。从理论上讲,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管理简便,而且公平。但目前由于我国财力等客观条件制约,还不具备建立一元化社会保障制度。企业职工、政府公务员和农民工,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同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覆盖,或者虽然可以在基础部分统一却需要在补充部分体现差别性。按照“一元化目标,多元化过渡”的总体思路,较为现实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农民的需求与目前的条件,按照分类分层保障的原则来提供社会保障。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行城镇居民和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一种社会保险关系可在城乡之间转移,待遇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的第一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将已经非农化的民工逐步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更加贴近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社会结构转变的需求。
六、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素质。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促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使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而且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加强。近几年尽管国家在农村电网改造等方面增加了投人,但国家所有大型电力、交通、通讯以及信息等基础设施无不紧紧围绕城市中心而展开。城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