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之间基础设施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如果过去农村为企业发展所能提供的环境和条件与城市相差不大的话,那么今天城市在基础设施齐全、资金密集、信息畅通、市场活跃等方面优势已经将农村远远抛在后面。企业为了追求效益,新项目的上马普遍都选择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城市及其辐射地区。城乡物质基础的差距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差距。如果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到城镇,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则不仅可以促使农民逐步告别传统意识,把较高的人口增长率降下来,而且还将带动教育、医疗、文化、通讯等设施的建设,使人们能够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生活,从而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
农民进入城镇,由从事第一产业转而从事二、三产业,就有一个职业转换、技能提高的过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需要职工提高技术水平和掌握新的技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加速进行。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价格低廉,一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就大量向我国转移,而我国一些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又把一些产业向内地和城镇转移,这就给城镇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这有利于城镇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七、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农村城镇化引起的人员迁徒和社会再分工,为农业产业化接上“动力”。 首先,农村城镇化引起了非农人员增加,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增大,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市场原动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它摆脱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依托的商品生产。而市场需求的大小决定了产业化农业的生产规模和商品化程度,可以说市场需求已成为推动农村产业化的原动力。其次,农村城镇化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条件。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就是农业产业链条健康运转的牵引力。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优劣,除了看企业经营外,还应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同时需投入大量的资金,任用大量人才和廉价劳动力。而农村城镇背依广大农村并聚集大量人力物力,这些都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为产业化“龙头”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第三,农村城镇化为农贸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专业农贸市场能吸引各地客商,聚集广大农产品的销售者,发挥农产品集散的效能,从而牵动产业化生产基地规模的扩大和发展。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为农贸市场的形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农贸市场这一“龙头”形成提供了场地、设施、人流、商流等必不可少的因素。第四,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可以加快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从而为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出的规模效益无疑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形成大量的反哺农业的资金,增加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