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是一个应该吸取的教训,即通过城镇化来解决失业问题离不开以农村工业化为基础的产业化的发展。只有从解决农村经济现代化问题入手,缩短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距,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进城寻找提高收入机会的经济动机问题,实现有序“泄洪”。正如发展经济学家迈耶所指出:“如果在过去几十年中,农业发展具有工业价值,那么,在未来几十年里,它必须具有本身的内在价值”。“农村的工业化与产业化发展”实际上是城镇化战略的具体战术——不仅建立若干城市集中相当数量的人口实现工业化和产业化而且在成千上万个农村集镇推行工业化和产业化,使整个农村就地城镇化。 农村工业化发展形成产业化的指导方针应该是:在企业规模上,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总的说来就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中小企业。因为:第一、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的供给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缓解劳动力过剩有重大的作用。据测算,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进行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投资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2.5倍。[13]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向农村的投资不必也不应该是直接建立企业,形成“剪不断、理还乱”产权关系,有必要和应该做的是:培育民营经济的投资主体。实践证明,目前在城市的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下一步,大力发展农村中的民营经济将会成为未来普及实施城镇化战略的主导力量。第三、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就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各种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自我雇佣方式的生产组织。这种类型企业的产业结构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也符合城乡间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需求,即由于城乡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供给的产业类型上的差异。从农村产业化发展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角度出发,在生产组织类型上可以说“小的是美好的”。 农村工业化发展形成产业化的具体思路是:提高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的程度,使大量从传统农业中“涌流”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消化在现代农业内部和转移到其他产业中去。首先,要发展专业化商品的现代农业,建立农业经营的产业化模式,实行农企合作,进行农业公司化经营,走大农业的发展路,使农业自身吸收更多劳动力。其重点在于通过农业产化经营来积累更多的资金,解决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农村就地城镇化建设所缺的工业化资金问题。其次,政府要改变不利于农业部门的贸易条件,消除工农产品剪刀差,使农业创造的价值能够实现,提高农业产值以增强其实力,其重点同样也是解决就地城镇化建设所缺的工业化资金问题。第三,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在农业积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政府实行金融、技术等方面的倾斜政策,扶持乡村工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其重点也在于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增加农村资本进行工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原始资本”积累。参考文献: [1]、薛军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农业经济》2003年第4期 [2]、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国家统计局网站 1999-09-17 [3]、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国际比较, 北京农业信息网数据发布台 2001-4-5 [4]、我国农业效率不到泰国的一半,北京农业信息网数据发布台2003-11-26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2年:中国就业报告蓝皮书》(2003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北京 [6]、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我国农业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5期) [7]、杨韵新:《最大的资源浪费: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状况及其经济损失分析》,载于胡鞍钢等著《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2002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北京 [8]、吴 群:《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第7期 [9]、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3)科学出版社 北京 [10]、黎鹰:《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启示录》(1993)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11]、陈柳钦:《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化解措施》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3年第4期 [12]、城镇化建设谨防“大跃进”,新华网安徽频道 2002-12-26 [13]、黄燕芬、杨宜勇:“四个注重”是扩大就业的指导方针,人民日报,2003-12-16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