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50%以上时,被称作基本实现城市化,超过70%时被称作高度城市化[10],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为36%。加速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据世界银行专家的估算,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至少能带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11]。 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目前的农村城镇化只能作为一个战略,而不是一个战术。为什么呢? 一般来讲战略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在较长时期内具有方向性的作用;而战术在相对的短期内更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即存在实施的具体条件,战术是在战略的框架下制定的。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运行的体制框架是市场经济体制、主题内容是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这两个前提是战术实施的具体条件。“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以下的逻辑关系:(1)市场化因为工业化而得到发展,即工业化是市场化得以发展的充要条件之一。早在工业革命以前,就已经有了市场交换与商品的生产,但是其真正的快速发展则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形成的商品促进了市场化的发展。(2)城镇化同样因为工业化而得到快速发展,即工业化也是城镇化得以发展的充要条件之一。早在人类的初期,由于军事与安全的考虑产生了城镇,随后发展,其功能也不断变化,但真正得以快速发展的时期也还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需要大规模的聚集人群为其提供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实际上,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产品供给,而城镇化为工业化生产的产品提供消费市场和劳动力供给。(3)在现阶段,无论是发展市场化还是发展城镇化必须依托于工业化的发展,这是市场化和城镇化的共同要求。(4)市场化的基本原则要求工业化的资源配置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而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担负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主要基本目的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改善二元经济格局,因此,若将此作为通过发展工业化来促进城镇化的原则,就与市场化的基本原则存在相悖。因为如按市场化原则的工业投资必然寻找那些交通便利、产业配套、市场经济制度成熟的环境,这些地方大部分集中于东部地区;而广大的农村大部分集中于中西部地区,要在这些地区实施城镇化,工业投资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是不会流向那里的。 故此,在目前以巩固十多年来市场化的成果为主要工作重点的战略指导下,就会造成对通过工业化来实施城镇化的充要条件的忽视,使其失去实施的前提条件,变成战略。现在的城镇化按照战术来实施,就使得城镇化有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无实(工业化体系),而且在具体的实施中还造成了许多负面效应。例如:在拥有15万人口的安徽省六安市叶集镇,搞了个占地100多亩的广场。由于镇里财政紧张,一些被征土地的农民至今没有得到足额补偿款,以致形成一道奇特景观:一边是号称皖西最大的豪华城市广场,一边是农户透风露雨的低矮茅舍。这些失地农民找不到新的就业门路,陷入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的困境。在浙江省安吉县48万人口中,有40万是农业人口,近几年,这个县以“经济开发区”名义征地上万亩,大量土地征用时没有批文,属于非法征用的“黑地”,兴起新一轮“圈地运动”。[12] 其实,所谓城镇化,主要解决的不是城市建设水平和质量提高的问题,而首先是产业发展,然后才是就业、社会福利等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一些乡镇却错把手段当成了目标,一些领导人在追求“政绩”的心理驱使下,大搞奢华的城镇形象工程。这样做的结果,势必要将投资转化为债务,由企业及进城居民来负担,并通过提高土地出让金来加以弥补。这种虚幻的繁荣,使投资者望而却步,限制了工业化发展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最终背离了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没有“产业的依托”,导致城镇化有形无实,且有不合时宜的地方政府行为使得目前的城镇化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各级政府必须有这样一明确的思路:发展小城镇建设应以各地的产业发展需求为方向。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说明,就是我先提到“实”是指“工业化体系”,后又提到“ 产业作依托”才能把城镇化做“实”。其实,“工业化”和“产业化”二者的涵盖是不相同的:工业化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讲的,而产业化主要是从分工的细化和生产规模的角度来讲的;产业不仅仅指工业还包括农业、第三产业等;产业化的发展并不一定就是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也并不一定立刻就形成产业化。但是,在解决就业的问题上,二者是有一致性的。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看,工业化只有形成产业化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得规模效益和降低交易成本;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看,工业化的发展是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工业化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带动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设备、为农业产品提供消费市场、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和需求。这种理解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实现现代化,而实现现代化在目前又主要是工业化特别是发展重化工工业。这样,从就业的角度谈,工业化发展了可以带动就业,进一步讲,经济发展形成以工业为基础的多个产业的产业化发展还可以大大地带动就业。所以,我将两个概念并用,是指以工业化发展为基础的产业化快速发展对促进就业有实质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有“部分条件”的地区即符合市场化的基本原则但自己没有工业化基础的地区,实施城镇化,应该因地制宜,可以根据区域和周边地区的工业化情况,结合各自优势,配套进行其它产业的发展,形成带动就业的非工业化的产业化发展。三、“围水造田”——农村工业化发展形成的产业化是个战术 城镇化是战略性指导原则。但是从战术的角度,目前该如何做呢?在坚持加快城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做实农村经济更是关键。 “实施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要先行”。将剩余劳动力之“水”充分利用起来,造就“良田”,为农村城镇化战略提供“依托”。一般来讲,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即传统的落后的乡村社会变为现代的、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过程。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一种共生现象,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城镇化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的程度在正常情况下是和工业化的程度相适应的,工业化水平越高,城镇化程度也就越高。以1925年的世界人口状况为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9.3%,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则占总人口的40%左右。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新的情况:许多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程度开始与工业化的程度相脱离,出现了城镇化水平超越工业化的超前发展趋势。1980年拉丁美洲的城镇化程度为64.74%,东亚(不包括日本和中国)为58.85%。乌拉圭、阿根廷和智力甚至达到了80%以上,超过了美国(73%)、法国(78%)和日本(78%)。特别是出现了大城市、超大城市的超前发展,人口高度集中的趋势。1983年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和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口都达到了全国人口的35%[10]。城市的超高速发展使这些发展中国家本来就比较落后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卫生、教育、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的不足更加突出,难以适应,社会问题更加严重。其实,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超前发展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一差距不但不在缩小,反而在逐步扩大,由此产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基本推动力。这种人口集中不是工业化进程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改变个人生活方式的经济动机所促动的。只要农民现有收入与向往中的城市就业获得的收入存在着差距,即使大城市存在着大量失业,也无法控制农民向城市流动。这对于我国的城镇化战略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