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一、崇洋情结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不仅仅是时尚、而且成为价值趋向。银行业也未能幸免。 几年前一只美国“蛇果”(苹果)标价35元,这种苹果在美国是很普通的,简直不可思议,让人感觉价格标错了。“麦当劳”在美国多开在高速公路旁,供远途的客人歇脚打尖,可是“麦当劳”一来我们这里,可谓鲤鱼跃上龙门。无数少男少女们来此聚会,多少小伙子在这儿请自己的女友。在报上看到,一家的婚宴竟在“麦当劳”举行!一语道破:此乃吃“文化”。很多人把嚼那些垃圾食品当作一种优越的文化,而对自己本民族的产品歧视,文化上自卑。当然,这就是西方新殖民主义思想文化渗透的效果了。当年轻人把情人节、圣诞节当作一个重要盛大的日子,把一束束玫瑰、戒指、圣诞树送到情人、家人的手中时,七夕、端午、清明却日渐被人们淡漠。曾几何时一把金黄色的、紫色、棕色的头发是街头的时尚,咱的头发黑黑的土死了,看见就烦,就差不能把皮肤染成白色、瞳孔漂成兰色……我曾经和我的女儿探讨这些,言谈中透出对我“老土”的置疑让我很是寒心――不经意之间我们原本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已经逐渐被一些无形的东西从意识里驱使。 正是10年前消费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产品带有某种炫耀性的性质,导致当今人们骨子里形成“崇洋的情结”,其实在“洋品”很多时候并非因为质量、性能真的比中国的好,而是嚼汉堡包、喝“可乐”比起吃米饭、喝茶水来得“酷”、透着进步、演示时尚;身上套几件外国名牌,显得有品位、懂文化;更重要的是那些外国名牌在向别人证明着自己或自己的老爸、老公的社会地位,当然还有支付能力! 社会分化在我们国家造就了一个富裕的阶级,这个阶级比发达国家的富裕阶级具有更加奢侈的消费倾向,甚至更贪婪、更炫耀。但是,这些新兴的富裕阶级的极其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极其强盛的消费能力,却无助于拉动本国的国内消费市场。原因很简单,富裕阶级不屑于消费国内产品,而是青睐进口产品。这种消费倾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态度,即富裕阶级的优越感演化而成的崇洋情结。富裕阶级的文化态度,使民族经济、国内产业缺乏需求与消费拉动。而一个社会中最强的消费能力不能引导和拉动本民族的产业,这个国家的民族产业的境遇是可想而知的——民族产业只能去适应低消费群体的购买力。 国门的打开使得很多有识之士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去求学,他们不仅仅学习了西方的管理、技术,而且也“拿来”了西方的各种“文化”,其中的很多人并未能真正理解这种“文化”的真实内涵,也没有能像80年前毛泽东同志那样“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更多的是王明的“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一切服从共产国际、一切照搬苏联”。更为可怕的是掌握我们国家的经济命脉权贵很多都是这样的出身,代表的是这样的利益。 社会的文化、经济政策、消费取向是由上层(权贵、钱贵)引导的,相对贫困(钱、权)的阶级、阶层,购买力低下、人言维轻,在思维、意识、价值取向上更多受上层引导,因而在精神上同样向往西方,也要得到享受进口品的荣耀。别人开着开着宝马、穿着登西路、打着高尔夫、吃着法国蜗牛……多拽啊。俺家没钱,等中彩票了也风光一把。孩子他爹你看广告上面那个力士洗发露多好啊,下个月发工资了,也给咱闺女买一瓶…..消费力和消费取向的不对称,这恐怕就是假、冒、伪、劣商品盛行不衰的深层的经济及社会心理原因吧? 正是这样的一些人、这样的价值趋向、这样的经济政策导致多数企业打着支持国货的牌子,私下里却行着“洋为中用“的事实。放眼望去,彩电、手机、电脑、汽车……无数的所谓“国货”背后隐藏着其他西方国家的影子,当然也包括日本。目前,大多数国货的处境其实并不妙,其中手机行业尤其明显。表面看国内手机市场兴旺发达,但个个都是用的“贴牌战术”,核心技术都在人家外国人手中,主要利润也都给了国外。对于这种貌似强大的国货行业,我觉得就算说句“仰人鼻息”也不为过。 更有甚者一些民族产业、企业,是国家、老百姓几乎两代人千辛万苦、节衣缩食的付出将它们培育成长的,曾几时全民动员“储蓄支援国家建设”、“买国库券支援国家建设”,可是面对当外国资本的时候,我们的权贵们缺忘记了这些曾经支援的“下层百姓”,为什么不能“先让利于国人”、“让利于民族资本”?这些所谓的企业的拥有者、负责人到底是谁的利益的代表者?为什么会毫不犹豫的把产业卖给外国人?卖出的价格是否合理?这正是我们反腐败、实行民主目的之一。一言以蔽之,我们不能将心血、利益让度给那些虎视眈眈企图殖民我们的国家和利益集团,否则那讲引狼入室! 那些支持银行应该坚持将“殖民化”进行到底的观点主要有: 胡祖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 ü 首先是补充银行资本金; ü 其次是增加了公众投资人的信心,确保IPO圆满成功; ü 再次是移植先进管理经验; ü 最后是提供持续改革的“催化剂”。 刘明康(中国银监会主席) l “花钱买到机制”,实现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促进商业银行营运的基础条件发生根本的变化; l 通过合作来迅速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 l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国有银行产权结构国有独资的单一性,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国家财政才可能不再为商业银行的经营亏损买单,否则就有悖于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原则。 党的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是我们党制定各个历史时期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正确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我们党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在全党确立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就是《党章》中规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准确的表述。这条思想路线大体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通过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二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但不能把理论当作教条,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起来;三是要确定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否是真理,还要回到实践当中去,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根据我们党不同时期革命和建设实践得出的经验和教训,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有机结合,否则我们前进将失去灯塔、失去方向。二、民族银行业的改革并不等同于一定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按照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去检验我们民族银行业的改革趋向,笔者不敢苟同上述观点,有以下疑问祈望讨教: (一)中资银行确实存在很多需要改革和创新的东西,因此笔者赞同银行业“股份制改造和发行上市”的改革战略,可是“股份制改造和发行上市”并不等同于一定要将民族银行业股权卖给外国人?这岂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我们讨论的是如何“股份制改造”的问题、如何定价银行资产问题!通俗讲就是卖给谁、卖多少钱的问题,而不是卖不卖的问题! 另外,看着上述银行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缘由,笔者似乎觉得是那么熟悉。曾记得我们的民族、国家在上个世纪初,被称作“东亚病夫”、“劣等民族”,那些打着“教化病夫”、“诊治病夫”的侵略者也是打着这样的旗号。我想请教胡先生是不懂还是站错了队伍?到底代表谁的利益? 假设真像胡先生所言: ü 为什么不允许民族资本来补充银行资本金; ü 难道只有“鬼子进村”才能激起公众对民族银行业的“信心”; ü 民族汽车、家电等行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到底引进了多少先进核心管理和技术? ü “鬼子”真能传道、授业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