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高达930亿美元。 80年代非洲大干旱至今令人难以忘怀。那次大干旱持续时间达4年之久;旱灾覆盖地域波及非洲34个国家,总面积占非洲大陆的44%:从东非的非洲之角,横贯中部非洲,到西非沿岸,北起撒哈拉沙漠,直至南部非洲;受灾人口达1.5亿,约占非洲总人口的1/3。这场20世纪罕见的特大旱灾造成无数良田颗粒不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4年非洲谷物总产量比正常年景减产20%。80年代后期,非洲大部地区气候转人正常,但又遇到前所未见的蝗灾。 20世纪90年代,气候异常又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以洋流水温上升为特征的厄尔尼诺刚刚离去,以洋流水温下降为特征的拉尼娜又迅猛袭来。厄尔尼诺、拉尼娜对热带地区,尤其是对太平洋地区的影响最为强烈。太平洋东岸的智利、秘鲁等南美国家暴雨(大雪)成灾,洪水泛滥,大片农田被淹;而加勒比地区的海地、洪都拉斯却发生了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在太平洋西部地区,印尼、菲律宾等国遇到了最严重的干旱,干燥的气候还导致了大范围的森林火灾;非洲许多国家自1997年10月以来多次发生严重洪水,数十万人被迫离开家园。拉尼娜现象通常是紧随着厄尔尼诺之后出现,主要与飓风、大暴雨和严寒的气候相联系。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厄尔尼诺一拉尼娜的影响已超过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环保专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实际上是人类长期破坏地球自然环境造成的恶果,是人类咎由自取,并且祸害无辜的下一代。 10.人口压力巨大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口作为基础。1994年在开罗举行的联合国第三次人口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口号是人口、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待续发展,把人口、发展、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目前,世界大约80%的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而有74个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在今后30年里人口翻一番的局面。联合国估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5亿,其中新增人口的90%将在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虽不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根本原因,却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使贫困化问题更加严重。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但也对自然资源形成额外的压力。尤其在城市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其承受能力,如住房、医院和其他基础设施等。更多的人还将产生更多的废弃物,生活环境更加恶化,传染性疾病更易流行。联合国人口委员会预测,2006年世界城市人口的一半将生活在城市中;到2015年,全世界将有26个城市跃入特大城市行列,其中22个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展加重了地球的环境污染。 环境恶化还推动了人口迁移。人们称之为“环境难民”。生活在“危急区”的居民是“环境难民”的主要来源。所谓“危急区”是指气候条件恶劣的高原或高山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巴西东北部、非洲萨赫勒地区、纳米比亚和莫桑比克之间干旱带、也门和印度德干高原。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危急区”人口达11.65亿。随着全球变暖,亚非拉一些岛屿、沿海地区以及河流三角洲将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这会促使更多的人弃家而走。人口增长将加重温室效应,加快全球变暖。仅这一因素就会使埃及16%、孟加拉国10%的人沦为环境难民。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就成为制止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综上所述,21世纪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已开始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尚不能阻止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态势。可持续发展是利在当代、惠及千秋的事业。为了保持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创建一个人类共有的美好家园,发展中国家应该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