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期以来,人类把海洋视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据统计,7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产业产值每10年就翻一番,估计2000年可达到1.5万亿美元。 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发利用海洋的强度加大,进入海洋中的污染物质会越来越多,海洋成为人们藏污纳垢的无底洞。当前,农药等有机物和无机元素,以及汞、铅等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的重金属均被大量排入海洋。世界每年向海洋倾倒的废弃物达几十亿吨。排入海洋中的油类达数百万吨,其中通过河流排入约500万吨,船舶排入约50万至100万吨,海上油田排入约100万吨。 大量的污染物毫无节制地排向诲洋,使沿海河口、海湾以及沿海大中城市毗邻的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海洋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扩大。海洋的污染造成海洋环境灾害不断发生,海洋资源与生态破坏严重,海洋生物物种减少,一些世界上著名的渔场基本上不再形成鱼汛,对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有或长或短的海岸线,也面临着海洋污染问题。例如赤潮五、六十年代只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的沿岸水域,现在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环境灾害;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对海洋构成另一种威胁的是温室效应。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温升高、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据测算,海平面每上升100厘米,意味着人类生命、财产将蒙受巨大损失:如在中国,这将危及沿海地区7000万人口的生存;在埃及,人口的七分之一将被迫迁移;孟加拉国受害人口将高达60%;而马尔代夫和马绍尔群岛共和国等海岛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 6.生物物种减少 人类的生存与动植物的命运密切相连。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最重要因素。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动物和植物?目前人类尚不知详。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粗略估计,世界已识别的物种(包括各类动物、鸟类、鱼类、植物、昆虫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共计139万种;加上尚未命名和识别的,总计超过3352万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预测,20世纪90年代世界生物物种的5%至15%将消失,每天可能有40至140个物种灭绝;未来20至30年内将有25%的物种有灭绝的危险。热带森林生物灭绝最为严重。由于中美洲、南亚和东亚的原始森林遭到砍伐烧毁,数以万计的昆虫、动物和植物已经绝迹,数以万计的物种也面临绝种的危险。估计,今后30年内大约有5%-10%的热带森林物种可能消失。在地中海气候区,如非洲南部、智利中部等地方,至少有10%动植物处在危险之中。 同时全球淡水系统物种消失也十分惊人。墨西哥流域所有本地鱼类已经绝灭;马来西亚原有266种鱼,现已灭绝了一半。与陆地相比,濒临海洋的各国状况稍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出现了“全球性危机”,大马哈鱼、海龟、海鸟、鲨鱼等海洋生物正在遭到大量捕杀;河湾、盐沼、海草层等沿诲生态系统已严重退化,威胁着赖以生存的沿海动植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人类最紧迫任务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课题。 7.能源消耗增长迅速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世界能源消费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大幅上升。1995年世界能源消费量达36490万亿热单位,比15年前增长了将近77%,其中发展中国家整体能源消费量增长了近252%,而亚洲国家和地区增幅高达268%。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率仅为48%。石油、天然气和煤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三大主要能源。 石油素有现代经济的“血液”美称。在两次石油危机冲击下,发达国家因能源效率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石油需求减缓。而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却持续强劲。1986--1996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由7.46亿吨增至11.41亿吨,年增长率为4.3%,为世界平均年增长的3倍。尤其是,亚太地区消费剧增,10年间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高达5.4%,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预计,今后10--15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量的一半以上将来自亚太地区,并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 国际能源机构预计,今后15年内由于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以及火力发电等高能耗工业,其能源消耗将超过发达国家。到2010年,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可达到每天3100--4300万桶;发展中国家消耗的原油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三分之一上升到约二分之一。 据美国能源部的报告预测,在未来20年内,煤仍是世界发电以及诸如钢铁、水泥和化工等工业的主要能源;到2015年煤消费量将达13470万亿热单位,年均增长约1.9%。煤的消费增长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和印度就占了煤消费增长的82%。 虽然在工业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也在努力实现能源多样化,但是石油以外的能源开发和利用遇到来自资金、技术以及社会方面的制约。例如,在全球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防止温室效应的呼声下,进一步增加煤炭的消费日益困难;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核能的发展也受到限制。至于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和生物能,需要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今后除非技术上出现重大的突破,否则难以广泛、大规模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如何选择利用能源问题上,何去何从,对发展中国家将是一个难题。 8.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有限 目前,世界各国抛弃的垃圾越来越多,甚至被认为全球净土的珠穆朗玛峰、南极,都有垃圾“光顾”。近年来,垃圾又在太空“落户”。在太空轨道上高速运转的太空垃圾,成为危险的“飘游炸弹”。 世界上产生垃圾最多的是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仅美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垃圾就达20亿吨以上。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垃圾问题也相当严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城市产生固体废物超出了它们能够收集和处理的数量。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处理城市废物的费用常常要占到市政预算的1/5到1/2,即使这样也还有大量废物待处理:雅加达(印尼)30%、卡拉奇(巴基斯坦)2/3、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4/5的垃圾被随意弃置,没有收集和处理。 虽然贫民区产生的人均固体废弃物数量相对少些,但是这些地区收集和处理废物的服务也最弱、最差。即便市政当局为收集废物安排足够的费用,但安全处理废物仍然是个问题。还有,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处理方法仍是露天倾置堆放和场地填埋。因此,由废物燃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气体泄漏、甚至爆炸,时有发生。 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有毒废料还不是一个普遍问题;但是随着工业发展,这类物质的数量会不断增加:泰国有2.6万多家工厂产生危险废物,是10年前的三倍。近年来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西方工业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急需外汇的心理,把被称作有“致命危险”的工业有毒废料运往亚非拉等地。发展中国家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危险废物的堆放地。国际舆论愤怒地指出说,亚非拉“不是富国的垃圾箱”。一些有识之士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一道来解决这个可能遗患后人的全球问题。 9.自然灾害仍频 20世纪90年代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旨在通过一致的国际行动,将当前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小程度。随着科技发展,目前人类已经有一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尽管如此,自6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愈加频繁,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没有减少,反而有上升趋势。据统计,60年代大型灾害16起,70年代19起,80年代则有70起;造成的经济损失,60年代估计为100亿美元,70年代则为300亿美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