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作出选择。 如何选择?我有四点建议供参考。 一是选择当地有传统的产业。举几个例子:扬州有一个“杭集镇”是全国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镇牙刷厂不开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给。这个镇从清朝道光年间就开始生产牙刷,有历史传统。南昌有一个“文港镇”,是全国的铁笔之都,国内生产的70%的铁笔都出自那个地方,“文港”这个地方也是从宋朝就开始生产笔了,所以也有历史传统。 二是当地有国有企业。上世纪50年代,国有企业在很多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当时我国一穷二白。改革开放26年,我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9.4%,经济规模提高了10.3倍,现在,资本拥有量、技术拥有量和上世纪50年代比已经改善非常多,许多原来不具备比较优势、需要政府保护补贴才能生存下来的企业,现在其实可以焕发活力了。以重庆为例,重庆原来是老工业基地,现在则是全世界的摩托车生产之都,全国摩托车每年生产一千多万辆,重庆要生产400多万辆。这是因为,过去的重工业基础,为此打下了许多装备业的基础,当地有国有企业形成的产业群聚,现在已经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 三是当地要有独特资源。宁夏的“枸杞子”,新疆哈密的葡萄干,都是当地的独特资源。 四是当地已有产业可以向上下游延伸。比如说义乌,原是农区,基本上没有工业,但现在义乌有很多工业,如织袜业、文具业等,因为义乌有市场,从销售可以延伸到生产,生产的产品属于劳动力密集、技术相对比较传统型的产品,符合比较优势,又同市场经验相结合。 许多转型经济的企业是赶超战略的产物,其所在的产业不符合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没有自生能力,因此其生存只能靠政府的补贴和保护,所以说,转型经济中许多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是因为其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在没有解决企业自生能力这一内在问题的情况下,外在地改变制度安排是没有效果的,这也是“休克疗法”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除此之外,我还要特别强调技术创新、人才、资金以及政府的重要性。 1、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还要重视技术创新。具备同一比较优势、又有历史传统的地方非常多,各地在竞争中如何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技术的不断创新。科学家讲技术创新一般是讲新发明,但是对企业家和经济学家而言,只要新采用的技术比现在的技术好,就是技术创新了。这一点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技术差距,许多在发达国家也许早已过时的技术,拿到国内来都比现有的技术要好很多。只要拿过来,就是经济学或者企业家所讲的技术创新。众所周知,最前沿技术的研发费用非常高,失败概率也非常高,当然,研发以后的专利费等收益也非常高。在一般人看来,研发成功、有市场的技术有很大的回报率,可是,按照统计学研究,95%的研发不会产生任何可用的技术,5%可以有技术被研发出来、申请到专利,最终,十项研发中真正有市场价值的大概只有一项。对于我们而言,现在有很多技术已经过了专利期,引进不需要成本;即使用成本付专利费,也只需研发费用的三分之一就够了。为什么二次大战以后,世界上出现了几个经济发展的奇迹?日本在二次大战后,用了40多年时间,到1988年人均收入就赶上了美国,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和新加坡上世纪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增长,80年代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二。我国改革开放后,连续26年实现了平均9.4%的经济增长。所有这些奇迹的发生,主要原因都是经济快速增长时比较好地引进了技术。 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需要研发了。当在某一产业上我们自身具备了比较优势,而比我们发达的国家没有在同一产业上具备比较优势,这种状况下,通常我们必须自主研发。 需要强调的是,重视技术,并不意味着技术越高越好。研发新技术的动因,在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在质量相同的状况下,成本总是越低越好。一些地方邀请我们去参观,当地人总是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说那里的生产线是德国引进的,或者是意大利引进的,只需一个工人就可以了。我经常会产生疑问:引进这样的生产线,在经济上是不是合算?其实,国内的劳动力便宜,引进技术的同时特别要考虑如何增加更多劳动力的使用。 2、人才的重要性。把资源与技术市场结合起来,靠的是人才。任何一个取得成功的地方,任何一个取得成功的企业,背后总有一群人才。上世纪80年代,中国许多有名的村庄、企业的经济能够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有能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组织市场资源的人才。进入21世纪,原来在市场竞争中涌现出来的一批人,会继续有这样的人用这样的方式涌现出来,然而更多的会是从正规的学校教育里培训出来。学校教育也是一个进程,在市场中面对的是竞争,在学校里通过考试也是一种竞争,这种竞争也是大浪淘沙。各地要在选用人才上多花力气,尤其进入21世纪,人才一方面可以当地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外面引进。有时候引进一个人才就会形成一个产业。在美国与日本的竞争中,美国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开放经济是从全球引进人才的,而日本则是相对封闭的经济,基本只用当地人才。 3、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发挥比较优势,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发展劳动力相对比较密集的产业。劳动力相对比较密集的产业有什么特点?很明显,它以中小企业为主。但是,我们现在的金融结构,还很不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一方面,金融机构先天性地爱富嫌贫,国内银行目前还是以四大银行体系为主,大银行对小额贷款通常没有兴趣。这就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困难。必须想方设法克服这些困难。当然,国内资金固然重要,而外资也很重要,我们引进外资,实际上不仅引进来资金,同时也会引进人才、技术和市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国内发展比较快的区域,很大程度上就同境外的资金密切相关;珠三角的发展主要靠香港和台湾的资金,长三角的发展除了当地的产业基础以及台湾的资本外,很大程度上与发达国家的资本息息相关。 4、政府的作用。研究经济学的人受主流经济理论影响,一般总认为政府干预越少越好,政府只需要提供基础设施、安全、法律等服务。这样的观点对发达国家而言是比较适合的,但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则需要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发达国家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是未知的,政府没有办法干预。但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一个转型国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其产业发展轨迹则是可以预测的。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一个转型国家,市场体制还不完善,需要政府积极参与。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亚瑟•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书所说的:每一个成功的发展中国家背后都有一个非常明智的政府。如何成为明智的政府?我提供三点意见,一要把握好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顺着方向推动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二要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按照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政府尤其要做好服务,把当地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起来。第三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角色是搭台,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市场经济中,唱戏的主角必须是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