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放弃教职专事一人。另外,休谟对汤申德的个人品德也不是很满意。 (2)斯密陪巴克勒公爵在大陆的游历这样安排的:到法国后在巴黎逗留了10天;在图卢兹逗留了1年半;在法国南部旅行2个月;1765年在日内瓦逗留2个月(在此期间拜访了伏尔泰);最后在巴黎逗留了10个月。所以,斯密及其学生既不是一直呆在法国,也不是大部分时间呆在法国的图卢兹,有差不多一半时间是在图卢兹之外。 (3)在斯密与汤申德的协议中,斯密在陪伴公爵在大陆期间每年收入为300镑,不包括一切旅行和生活费用;此后直到斯密去世,每年还有300镑的年金收入。 5、“该书的出版是成功的,但并不热销。” 从何说起?既是成功的,又不热销。何谓成功?事实上,《国富论》的出版既是成功的,也很热销。“销路很好。发行册数虽然不得而知,但出版半年就卖光了。其销路从一开始就比出版商预料的要好得多。” 6、“斯密死于1778年,当时并没有引起任何震动。” 实在可恶。伟大的斯密只活了67岁,而作者或译者还要将其寿命缩短12年。斯密去世于1790年。顺便说一下,斯密死时颇有苏格拉底的风范,他跟朋友们告别说:“诸位,我很喜欢和你们呆在一起,但我不得不和你们分手,到那个世界去。” 7、该书在翻译上存在众多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不采用国内通用的译法。 如人名翻译上,几乎是随意的音译。如“格老秀斯”随意翻译成“格洛提厄斯”,就在下一行,又成了“格老图斯”; 众所周知的 “霍布斯”成了“哈贝斯”;“斯宾诺莎”成了“斯宾诺萨”;“斯图亚特”随意的成了“司徒亚特”…… 斯密《国富论》中的下面这句话本来郭大力和王亚南先生翻译得很精准的: “同业中人甚至为了娱乐或消遣也很少聚集在一起,但他们谈话的结果,往往不是阴谋对付公众便是筹划抬高价格。” 自以为是的译者偏要将其处理得不知所云: “即使为了快活,甚或要借钱,从事同一种交易的商人是很少能够聚在一起的。但是,他们这样的交往方式不再存续,因为,他们要相互勾结、损公利己或协议抬高价格。” ——这是什么鬼话?! 还有很多。这些问题仅仅是长达400多页的该书中20页中发现的。简直不忍卒读。 还是想起斯密。斯密一生从事研究和著述,但是,除非经过深思熟虑,他不轻易将著作发表。生前仅仅出版了《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为了避免他尚未认真处理的手稿流出,临终前,他要求朋友们当面将他的全部手稿销毁。“十六册手稿被销毁了,斯密似乎大大松了一口气。” 斯密如果地下有知,看到后人如此草率地处理他的生平,如此玷污他的思想,他会气得活转过来。——这群不肖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