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数学 → 六年级数学教案 |
|
|||||||
乘法分配率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23:36:48 点击数:[] ![]() |
|||||||
课题:《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泉师附小:郑锦书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64-66 页。(人教版) 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 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 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 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 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3.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 35元,每条 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 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㈡ 探究概括规律: 1. 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三. 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四.巩固运用规律。 ㈠ 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 ㈡ 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㈢ 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 15× + 15× ③ 78×20+22×20=( + )×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 ㈣ 做一做: ① 103×32 ② 99×32 五. 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22元 25元 六. 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