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在 活 动 中 体 验 数 学——“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 【字体: 】  
在 活 动 中 体 验 数 学——“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20:46:18   点击数:[]    

教学背景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分米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实验数学》二年级下学期关于长度单位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已经学习过米和厘米,对于分米由于实际生活中应用得少,学生接触的也不多,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充分做好各种准备,以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活动

1、在判断中复习旧知

 活动一:教师出示一张错误的测量铅笔的投影片(可抽拉),铅笔的右端对准8厘米刻度线。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片,这只铅笔有多长?

         生1:(抢着回答)8厘米。

         生2:(十分着急)老师,她说得不对,应该是8厘米多。

         师:你为什么说是8厘米多呢?

         生2:因为铅笔的左端没有与直尺的0刻度对齐,而是多了,所以是8厘米多。

         师:观察得真仔细。那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生2: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将铅笔的左端与直尺的0刻度对齐,再看铅笔的右端是几就是几厘米。

         师:说得真好(边重复测量方法边抽动投影片使铅笔的左端与直尺的0刻度线对齐)。现在请同学们读出铅笔的长度是多少?

         生:(异口同声)9厘米。

[说明]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在观察中既要判断测量方法对不对,又要思考正确的测量方法是什么,同时又要准确的读数。让学生的旧知随着判断而显现出来。

2、在操作中引入新知

 活动二:教师请两名同学配合测量黑板的长度、讲台的高度。学生测量的结果是:黑板长3米23厘米,讲台高90厘米。针对学生的测量结果教师讲述为了记数的方便,通常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它比厘米大而比米小,它就是分米。

[说明]在这一活动情境中,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并让学生在测量具体物体的猜测中引入新课。

3、在观察中发现新知

 活动三:教师出示刻有“分米”的米尺(教具),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文字和刻度。并请一名学生在尺上找出“1分米”刻度所在的位置,然后拿出彩带请学生量出1分米的长度,用剪刀剪下来。教师再把相同长度的彩带分发给各个小组,让学生用学生尺测量彩带的实际长度,小组内交流、检查并汇报结果,1分米的彩带实际就是10厘米。

[反思]让学生在观测中探求结论,远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活动四:师:同学们都知道1分米=10厘米,也可以说10厘米=1分米。下面请同学们在自己或同伴的身体上找一找“大约1分米”的地方。

        生:(非常热闹,也感到好奇)

        生1:我发现我的手掌大约1分米。

        生2:我发现**同学的辫子大约有1分米。

        生3:老师,我发现你的衣服两颗扣子之间的间隔大约是1分米。

        生4:我的衣服口袋口大约1分米。

        ......

    师:(深情地)同学们说得真好!

[反思]这一活动给我带来的不只是惊喜和意外,更让我感到异常的激动和兴奋,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到了他们探求知识的那份热情和喜悦,使我感受到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发展他们的思维,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4、在拓展中验证新知

 活动五:教师说明活动要求: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去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请你们作好记录,并加以说明。(下面是学生小组的汇报结果)

        小组1:我们组测量的是地板砖的长度,四边都是60厘米,我们把它记成6分米。

        师:测量无误,换算正确。

        小组2:我们组测量的是门,门宽1 米,门高2米。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门的宽度和门的高度能不能用“分米”作单位?

        生:可以。因为1米=10分米,所以门宽10分米,门高20分米。

        师:门的高度和门的宽度用什么单位更合适呢?

        生:用米更合适一些。

        师:送点掌声给**同学,他说得很好。

        小组3:我们组测量的是奖状,长35厘米,宽25厘米。我们组讨论后认为用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如果用分米,长3分米5厘米,宽2分米5厘米,读着不顺口。

        师:说得有道理,也给第三小组的同学鼓鼓掌。

        小组4:我们组测量的是操场上乒乓球台的长和宽,长2米70厘米, 宽1米60厘米,经过讨论我们改写为长2米7分米,宽1米6分米。

        师:我也同意你们组的观点,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反思]这一开放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谐的教学氛围,自由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体现,刺激了他们的表现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全课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怎样投入数学学习,甚至比学习何种数学知识更重要。

                   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大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以活动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首先认识“1分米”,接着感受“1分米”,最后体验“1分米”,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展,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把握了知识的本质,学到了探究方法,又提高了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及时指导,适度点拨,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作着。”

 

主要参考书目:

1、   夏清峰,《怎样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江苏教育,2003(2)。

2、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3.6.3 8的乘法口诀人教课标版

  • 下一篇文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一)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在 活 动 中 体 验 数 学——“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在 活 动 中 体 验 数 学——“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数学教案-数学广角
  • ››数学教案-第3册第三章-表内乘法应...
  • ››第三册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 ››数学教案-两位数加两位数
  • ››第四册除法
  • ››3.4.4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人教...
  • ››数学教案-加除、减除应用题
  • ››二年数学下:《 第十单元 总复习》...
  • ››我长高了
  • ››数学教案-[时分的认识]教学设
  • ››在活动中习得拍照语言-教学教案
  • ››在活动中实现由猜想认知的飞跃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