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高三语文教案 |
|
|||||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6:35:03 点击数:[] ![]() |
|||||
学习要点 一.鲁迅的小说创作 (1)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的话,那么《呐喊》、《彷徨》则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正如有学者评价的:"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不多见的现象。" 二.课文学法提示: 大家都知道,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和语言四要素。一般来讲,把握情节、分析人物是我们学习小说的重点,然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小说所运用的语言恰恰是我们进一步地分析环境、情节和人物的重要媒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地借助对语言的深思细研去加深我们对小说所表现的环境、描述的情节和塑造的人物的了解。 (一)可以借助简要复述的方式检查自己对情节的把握是否准确 比如:第一部分,如果同学说是"作者重回故乡,在河边遇到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就欠准确。因为文中的"我"并不就是作者,可以说"我"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故事的讲述者和见证人,又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是作者在文中着意塑造的一个形象,他既有与作者重合的地方(比如对祥林嫂拥有鲁镇的人所没有的同情),又有与作者不同之处。对于鲁镇,对于社会的认识,应该说作者是高于"我"的。 再如:第二部分的复述,如果说"祥林嫂初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来到"的表述就不如"逃到"具备与课文内容一致的更丰富的信息量。 (二)对有关联的细节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在不脱离课文的前提下理解人物,并体会作者对社会观察的深入,对社会剖析的深刻。 第一次的称呼更多的是把祥林嫂作为丈夫的附属品,即使丈夫已经死了,也还是他的附属品。后文不是还进一步地说"没问她姓什么,…那大概也就姓卫了"。这一细节让人形象地体会到,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是毫无独立地位可言的。 第二次的交代据说是作者在编辑《彷徨》时特意加进去的,而且是一句话单列一段,可见作者的用意深刻。在这里"大家"是有具体所指的,并不是镇上的人(否则,就不会有后文对镇上的人的特别交代)。根据上下文,可知"大家"指的是鲁四老爷家。此时祥林嫂已经改嫁贺老六,虽然贺老六已死,按"出嫁从夫"推论,应该叫她"贺六嫂"为什么鲁四老爷家却"仍然"叫她祥林嫂呢,可见对于祥林嫂的改嫁,鲁四老爷认为是"败坏风俗"的,这种人是"不干不净"的。 "镇上的人们"的叫法,一方面说明镇上的人对祥林嫂改嫁的鄙薄嘲讽态度,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鲁四老爷在镇上的权威。从中可窥见祥林嫂所在的社会环境之一斑。 (2)对于祥林嫂的改嫁,人们的不同态度是什么? (3)关于"阿毛的故事"及周围人的反映(祥林嫂的两次讲述的重复有何作用?为什么说"这故事倒颇有效"?老女人们是否对祥林嫂有深切的同情?) (4)关于祥林嫂与"我"的河边的问答(怎么理解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疑惑") (5)关于祥林嫂的死与周围人的反映(鲁四老爷、短工和我的不同反应) (6)关于祥林嫂与"祝福"的关系。(从情节的梳理上有五次提到不同时间的"祝福"时的祥林嫂)
对一篇小说的解读绝不是一次完成的,更何况是鲁迅的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尤其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期在每次的阅读中都有新的发现。只要在自己原先阅读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就有收获,发现越多收获越多。不是吗? 能力训练: 2.选出下列有两个错字的一项: 3.下面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4."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在这里"所料的事"是什么? 5."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是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为什么我能由"惊惶"而变得"轻松"? 答案:
李 倩 《祝福》的主人公是祥林嫂,一个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的下层劳动妇女。文中对祥林嫂的描写不多,文字也颇为平淡,初读并不以为如何;然而倘静下心来,静静体味一下那平而又略有些拗口的句子,便不由暗暗称赞起作家构思之"巧"! 且看作者对祥林嫂外貌的三次白描: 先是初次来鲁家;二次是再到鲁家;三次是祝福之夜将死之前。 其中,第一、二次描写情形颇为相近。都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白",然而不同的却是祥林嫂"双颊上的红"!通过衣着、面色,我们首先了解到了祥林嫂的身份、地位以及她生活的辛劳。之后,在阅读完祥林嫂二次归来的故事后,我们便逐渐懂得了作者在描写祥林嫂外貌及她"双颊上的红"的消失,这唯一的一点儿变化--就是这仅仅的一点儿变化,暗示了我们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巨变,以及这些惨变在她的心中刻下了怎样的痕迹!在《祝福》以后,巴金在《家》这部小说中也曾用过类似的双对比方式描写梅的外貌。这里所说的双对比是过去与现在,不变与变的双对比,这样写不仅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突出人物性格、暗示情节。 到了第三次外貌描写,作者几乎运用了纯白描的方式,一点一点勾画出将死之人的辛酸。且看"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祥林嫂死前的淡然与潦倒,还告诉了我们她早年的悲哀早已消尽--不是时间冲淡了一切,而是因为过多的悲哀已经使我们的主人公麻木,甚至淡然。看这部分的外貌描写,很容易使我想到《故乡》中成年的闰土,他们同样拥有一张"木刻似的脸",同样为生活辛劳,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只是祥林嫂比闰土更惨罢了! 鲁迅的文章是激进的,鲁迅的悲哀是深沉的。这深沉的痛楚,一点一滴都裹在他那"无情"的文字下面,裹在那近乎白描的描写当中。 [评语]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