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2、感受描写对象、语言表达的高度统一; 3、提高阅读的分析概括能力; 4、感悟生活的真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人生事事有选择,但有一件事是无法选择的,那就是死亡。惟其无法选择,故从古至今许多人对生命之结局作了各自的诠释。有了阅历的我们知道很多规模宏大的豪华坟墓,如古埃及国王的金字塔、中国秦始皇的秦王陵等等。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又是怎样诠释他生命的最后驿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在生活的平淡中渲染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暴行而自感无能为力,流亡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最后抗议。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他以自己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的一部长篇小说。尚有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 ○歌德(1749-18320)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等。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一生写了约38个剧本、154首14行诗和4首长诗。著名作品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2.字词: 尘嚣:指人世间的纷扰与喧嚣。 荫蔽:掩盖,遮蔽。 忧患:忧虑不安。 栅栏:结木为栅。 飒飒:拟声词。 扣人心弦:事物感染力很强打动人心。 穹隆:中间隆起的拱形。 3.阅读与动手: 1.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 图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B 】 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 2.“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  了”的意思是(2分)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 C 】 3.“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  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 B 】 4.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  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 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 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 A 】 5.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  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①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②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一朵花留作纪念。 6.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 的?(3分)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 B 】【 D 】【 E 】【 I 】 7.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2分) 答:朴素 8.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2分) 答: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 4、从阅读中来――思考与讨论: ①理解本文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②感受语言表达与描写对象的和谐统一。 5、点评① 景  远离尘嚣                  情  更宏伟  理   饱经忧患 ――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更感人       新的、美好的启示 长方形的土堆而已 几株大树 ――高大挺拔/初秋的风中               (插叙原委) 托尔斯泰以他伟大的思想永远前导着千百万读者,在他的墓前塑像、树碑、建馆,均属当之无愧。可托尔斯泰墓除了树木萧萧、风声飒飒之外,该有的却什么都没有。举世英名与普通坟墓之间,人们的心理定式与伟人的现实归宿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冲撞,结果是人们无限敬意的凝聚。“饱经忧患”的老人,最终从童年的游戏里找到了归宿,选择“远离尘嚣”,彻底地回归了大自然,本身就是耐人寻味的。 6、点评② 小小长方形土丘      最美的     理   唯有人们的敬意 开满鲜花       情   最深刻的       被自己声名所累 景          十字架        最感人的 没有  墓碑 墓志铭 名字                             (类比埋葬) 托尔斯泰原本是一个贵族青年,由于受过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从一个进步的贵族青年转变成为一个卓越的思想者,成为宗法制农民的代表,他热爱人民,同情人民,《复活》是他创作的最高峰,标志着他跟贵族地主阶级的彻底决裂,列宁曾高度评价他的小说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正是这样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他的坟墓平凡普通得与流浪汉、士兵的一样,如果有什么不同,“开满鲜花”而已。至此本文立意得以强化。再通过类比的议论,使人轻易理解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罗丹曾说:“艺术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 7、点评③ 风儿在树木间飒飒响着  情  你想象不到  理   逼人的朴素 景  阳光在坟头嬉戏            扣人心弦         纪念碑式的朴素 白雪温柔地覆盖 (插入交谈) 托尔斯泰墓地,有的只是风儿、阳光、白雪、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和稀疏的木栅栏,以及盛开的鲜花和几株大树。如果要给这样的“朴素”再加一个修饰词的话,那便是——逼人。“朴素”扑面而来,这就是作者给我们的感受,它扣人心弦,震撼每个人的心灵。托尔斯泰坟墓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形式,还在于通过它所表达的托尔斯泰的人格力量!生前创造巨大精神财富,死后不带走些许身外之物。年逾花甲的老人,或许你身心已有了一丝疲惫,需要大自然里的那片宁静,宁静就是你最后的选择? 8、点评④ 风儿低吟     情  更打动人心  理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 景  全无人语声       感人至深         纪念碑式的朴素 庄严肃穆 (对比墓地) 作者飞翔他的联想,将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冢与之比较,这三个人与托尔斯泰一样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的比较,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另一种“宏伟”,这也就是“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的根本原因――伟岸的朴素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9、结语:作者的语言技巧 ①景物复现 ②表达变化 ③风格简素 作者以其自然的风格、多样的表达、简素的语言,用心去感受伟人,从墓冢的朴素,不事华丽里去表现宁静中的伟大。伟人追寻自然,淡泊名声,无意让人凭吊,反而给后人以更多缅怀的时空。生也伟大,死更高岸,托翁斯人! 10、练习: 补充《导学导练》中作业。 11、教学后记
[1]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