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高三语文教案 |
|
|||||
《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教学设计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6:04:44 点击数:[] ![]() |
|||||
《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教学设计 广州一中 杜兴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传主乐观、积极、健康的心志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培养高尚的情操;2.认识本文选取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和真诚袒露自我内心世界、剖白人生感悟的特点; 3.学习传记写法,给自己写篇小传。 教学重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讨论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 《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节选自《我是谢坤山》,重点讲述作者本人残障以后学习绘画的心路历程,体现了谢坤山的乐观、坚强及与困难抗争的精神。文章难度不大,不难理解。所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主动性,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内思考、讨论、迁移、评价等手段,把握文章特点和教学重点,培养其读、写、说的能力,并力求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为此,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提问—朗读—拓展—训练等,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前投影一首直面挫折、达观向上的古诗词,酝酿气氛。 导入新课,点题----在画布里搏斗人生的谢坤山。 二、作者介绍 这是一篇自传,传主谢坤山,生于1958年,台湾青年奖章获得者,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6岁时因工伤失去左腿、双臂,几年后又失去右眼。但谢坤山坦然面对命运,笑对人生,在画布里搏斗,创造出不平凡的壮丽人生。 三、 思考、作答---与文本对话 1.贯穿全文的一个中心词是什么? 2.怎样理解题目“在画布里搏斗人生”? 3.“我想赢的不是班上的同学,而是自己。”找出谢坤山学画道路上克服困难、赢得自己并使你感动的细节,说说为何使你感动? 4.谢坤山不仅叙写了自己的学画经历,也写出了自己心底的感想和情怀,请你找出最能使你产生共鸣的自我剖白。 (提问并明确答案,略) 四、 探究、评价---给画家“画像” 1.投影几个描述、评价谢坤山的例句,要求学生用形象的话语,给谢坤山“画像”(要求学生书写下来,展示几个同学的描述语句,并选出最精彩的“画像”。) 2.谢坤山的经历可以上升为一种精神,讨论并总结谢坤山精神的主要点(各组推荐代表回答)。 五、仿写训练(根据谢坤山的情形及语境仿写) 1.他具有健康的、积极的、乐观的心志与心情,所以谢坤山不仅没有缺陷,而且比别人都健全。因此我们说: 谢坤山的心比谁都健康,因为他热爱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人生的旅途中,他(谢坤山)不是用眼去观察世界,而是用心灵去感知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如果这个世界上需要典范的话,那么他就是最好的典范;如果人生需要有良师的话,那么谢坤山就是人人需要学习的良师。 六、拓展、交流---人生之感悟 有人说,我们现在是一个矫揉造作的“亚健康”时代,有许多“健康的残疾人”。当然,也有许多如谢坤山一样的“残疾的健康人”。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请谈出你的认识和看法。 (讨论,推选代表,发表见解。略) 七、 课后作业 1. 完成人物传记阅读评价与积累表。 2. 课下交流所知道的像谢坤山一样身残志坚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名言和成就。 3. 给自己写一篇小传(注意细节和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剖白)。 八、结束语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