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高三语文教案 |
|
|||||
《离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6:01:52 点击数:[] ![]() |
|||||
一.屈原的生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 《离骚》代表一种类型,它们大都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情愫;《天问》代表一种类型,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创作的诗篇,表现了他的学术造诣以及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代表另一种类型,它是楚国祭祀乐曲,在人物感情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屈原创造《离骚》的原因 根据《史记》记载:“屈平疾王之不听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做《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也,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做《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作者也看出了屈原诗歌“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这一“温柔敦厚”的“诗教”特色。孔子曾说:“诗可以怨”,也就是可以发牢骚,但要“怨诽而不乱”,“怨”,也就是“牢骚”,是可以的;但“乱”也就是抗争、叛逆是不允许的。屈原未必经习儒教,但在遵奉“诗教”方面,与儒教所倡,是一致的。 三.屈原的美学品格 (1)“水的生命精神” 拒绝污浊,拒绝世俗的诱惑,坚信自己的理想与道德操守,屈原洗涤并撅取了浩淼水国精神层面之下的芷兰之根,表现出“惊采绝艳,难以并能”的风采。事实上,在《楚辞》的一些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凄恻锦丽而又恢宏放逸”的地域风格中,是有水的清流文化的渊源的。水的生命精神是我们对屈原人格崇高美审视的又一角度,我们的心灵可以因此再一次面对他人格美的博大情怀。 (2)水的生命归宿 屈原的人生归宿由于受水文化的滋润,使中国的传统文人的明志方式有了载体。几乎所有的传统文人都具有的洁身自好的品性,但正是从屈原始,文人对于这些令人无力承受的愁苦和感伤,心存一种抗争的勇气:当活着会更加痛苦,那就洁身自好,不与污浊同流,就以芷兰之香抵御世间污秽之气;当所有的吟咏和酬唱没有任何的效果,那就清清爽爽地离世而去。正是这种精神品格使得屈原的精神达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成为诗人人生放达和恢弘气势的心理展示。 (3)“弃妇式的审美心理” 虽然“她”如此美好,但“众女”“谣诼”,“灵修浩荡”加上“时俗之工巧”,“她”只能“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诟”。 对此,虽然他满腹牢骚之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但,内心十分坚定要守住节操“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的“弃妇式的审美心理”怎么理解呢?屈原把自己比喻为弃妇的心理,其实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追求,不能实现的无奈势必演化为怀疑和抗争,这些就造成屈原的借问于天的不解和苦闷,并演化为一种狂狷精神。源于自身的弃妇形象和心理的文学创造形态的转换,在屈原作品中就是表现出了一种忧怨的哀婉,进一步深化就是愤恨难平,感伤色彩较浓。这种色彩的进一步强化,就表现为悲怆而有愤怨。诗人在不能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和实现美好理想的时候,他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就是面前属于楚地地域的悠悠江水和楚地无处不在的香草佳木——在被弃的心态中,这是他伤感情怀和失落心态的寄托。 四.给下列红色词注音: (二)《离骚》 五.背诵下列诗句 附参考答案 (一) (二) 彻头彻尾的中国教育模式下的悲剧 汪梅子 从《环球时报》看到一个嫁到中国的日本女人的文章说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在中国教育下学习扭曲的、抵制个性的艺术:她看到中国老师让孩子画一样的画,涂一样的颜色,那哪里是艺术,是复印。 所谓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过如此。 老师总说该做什么。他们总是在指路,而不是让我们自己去找路。可我们是不一样的人,怎么可能全走一样的路——用全一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呢?神圣的、受人尊敬的教育工作者成了“明天的栋梁”们个性的扼杀者。这是残酷的现实。 学校教给我们成人认为是对的,是好的东西。可我们与他们不一样,我们的对与好的标准也会不一样,为什么要拿别人看好的东西强加给我们?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思维模式:如果你要“教育”什么人,你定会千方百计将你认为正确的东西逼他同意。 我曾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一个喜欢画画和摇滚的人,思想很偏激很尖锐。可他具有非凡的洞察力,能一眼看见真相。我们曾有一段时间关系很好,交换对各种问题的看法。 有一天他提到他的一个看法,而我认为那是错误的,对他是不好的,于是开始试图说服他,他很不耐烦,置之不理,后来我们就断了联系。他把我完全从他的生活中抹去了——我对他来说仿佛死了一样——不,更甚于此,因为连有关我们的记忆他似乎也已全部删除了。 在我们最后的几次谈话中,他口气既冷淡又激动,尖刻得让人难以承受。而我那时一直都不明白我究竟做了什么以致于给予他那么大程度的刺激,使他的态度急转直下。直到他不理会我的每一句话,我找他从小学起就最好的、兄弟一样的好朋友谈了一次,是在电话上。他告诉我,无论他做什么,他作为他的兄弟、朋友都会支持他;如果他需要,他会帮助他,但不会去干涉他。那是他个人的自由。他还以一种略带嘲弄却依然真挚的口气问我:他自己不愿接受,你还非想要改变他——尽管也许是为了他好,可说句不好听的,你不觉得你有点贱吗? 电话另一端我沉默着。他们两人一样尖锐,词句富有穿透力,我无言以对。 我一直觉得悲哀,他只看到我那些对他来说无用而啰嗦的字句,却不明白那出自于一种多么真诚希望他能有很好的生活状态的心情。但我再回想我的那些话,很浓的说教味让我自己都恶心。他的朋友的那刺人但真实的话使我终于醒悟。 直到今天,状况依然未曾改变,没有他的音讯。我想这件事或许永远都无法挽回了。他烦我,这是我自己一手造成的,我有生以来最愚蠢的错误——其实不一定真的是最愚蠢的,但它所带来的后果最严重。我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的成人的教育思维模式。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可我也知道,还有很多人执迷于此,并在心中非常伤感地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只有付出的神圣的事,睁开眼睛,他才会意识到,那是多么可笑而虚幻的自我安慰。对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这都是一个讽刺的悲剧,其后果是不可挽回的。希望沉睡者尽快醒悟,不要唱着《执迷不悔》,自以为具有无比牺牲精神和奉献地继续大步向前。 [评语]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