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高三语文教案 |
|
|||||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5:48:15 点击数:[] ![]() |
|||||
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凸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从研究《边城》牧歌图式的建构逻辑人手,以期对它的艺术独创性及其意味作阐释。
研究者多用它和"情调"、"气息"等一类词汇搭配,对那些以理想化笔墨处理乡土题材的作品中能够界定其本质因素的抒情倾向和品格,作印象性的描述。我们可以从题材等多个角度去描述这种倾向和品格,如把"牧歌风"或"牧歌情调"与优美和谐的自然景物,单纯简朴的生活,恬静平和的气氛等联系起来。但牧歌又不限于,文学作品的某个特定方面,它综合了文体、风格、氛围、结构、题材等多种艺术成分,具有整体性、弥漫性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的《边城》被冠以"牧歌"的机会特别多。如刘西渭的《<边城>舆<八骏图>》一文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杰作"②。汪伟的《读<边城>》提到《边城》有"牧歌风"和"牧歌情调","《边城》整个调子颇类牧歌"③。夏志清赞赏沈从文的《边城》是"可以称为牧歌型的",有"田园气息"的代表作品④。杨义说沈从文"小说的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是真正的"返朴归真"⑤。
发展出一个分支--哀歌⑨。《边城》也弥漫着忧伤的气氛。在现实层面,有诗意爱情与势利婚姻的冲突;翠翠父母爱情悲剧的启悟与暗示,以及人物关系上的难以沟通和误会,则提示了命运在发挥作用;在象征层面,《边城》的总体图式与桃花源意象和<圣经》中大洪水意象不谋而合,使其具有了原型意义。所有情形,使人物不幸遭遇成为必然,结果正如刘西渭所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惟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⑩
研究对象,如"美国形象"、"俄国形象"、"英国形象"等。这一形象的范围不限于人,它还可以包括风物、景物描述,甚至观念和言词,总而言之,它是存在于作品中关涉民族与国家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形象学研究的重点,是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和它必然伴生的自我民族形象,以及形象背后隐涵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相互间的曲解、夸饰和想象是必然的,恒常的,因此,形象服从的不是写实定律,而是民族想象的有效性和合乎逻辑性⑾。我们在《边城》研究中引入这一概念,是为了把牧歌的文化隐喻置于中国被动现代化,以及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生成的背景中来考察。
发展
发展的轨迹看,诗意中国形象的诞生显示了内在的必然性。沈从文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24-1927年是沈从文的试笔和模仿阶段,他受周作人、废名等影响,多写些怀乡忆旧之作,寄托对乡土的愁思,其文化意蕴浅显凌乱。1928-1931年,沈从文主要在上海,他一扫往昔作品中的感伤情调,纪实倾向,转而凸现湘西世界蛮荒自然状态和原始初民的神性、强力、元气以及旺盛的情欲,让读者领略湘西世界的奇幻和浪漫,原始初民的自在与强健。他的地方意识开始觉醒并得到强化。1931年秋,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在青岛大学任教。佛家思想就是这一时期大规模地有机地融人他的作品,对生命的原生态进行了归纳。这种归化作用在他1933年秋到北平后仍持续着,但佛家思想逐渐淡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上升到主导地位。在佛家思想使野性的湘西受到初步的文明教化后,儒家思想把伦理情感,民族前途的思考,自强不息的精神,道家把诗性人格推到了沈从文视野中。《边城》作为这种变化的产物和集中体现,显示出沈从文正走出在地域对比中表现湘西地方优势的格局,唱出了中国的颂歌。 策略⒀。当他越来越认同"中华民族",苗族的身份就成了障碍。于是,此后发生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到北平后的沈从文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身份转换,由苗族到汉族,由关心国家内部的民族对话,转而充当整体上的"中华民族"形象的代言人。 论文坛不良习气以及社会政治弊端,而用意是警示"民族特性的消失"和"国家政治制度的不良",并探索"民族出路",他关注的是一些涵盖性很大的命题。如他在《打头文学》中说:"我们正需要打头文学",如此,"方能把这个民族目前的危机与未来的恐惧揭发出来。"⒁他两篇论海派的文章,虽是就他引发的有关海派的论争进行答辩和发挥,但有趣的是,他附属于"海派"的主要说辞,却是针对"民族"劣根性的;也就是说,它把"海派"的地方性上升到民族劣根性的高度看待。如《论"海派"》中说;"一个民族是不是还有点希望,也就看多数人对于这种使民族失去健康的人物与习气的态度而定。"⒂这是沈从文集中发表对文学、知识分子等问题看法的时期。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不是从个人好恶和感受力出发,而是从整个民族的前途,国家利益的角度批评文坛时弊,把文学的创新和诚实与民族的复兴联系起来,视野更见开阔。
发展来看,30年代,在文学中出现诗意的中国形象,是历史的必然;从沈从文自己的创作发展来看,他的抱负和思考的格局此时已经上升到一个宏阔的高度,特定的乡土和地域皈依整体的"国家",特定的民族被整体的"中华民族"取代。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互相作用,《边城》的中国形象脱颖而出。
发展前景。对其进行研究,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研究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策略是用地域性消解民族性,用地域的存在瓦解民族的存在,苗族的存在被忽视,成为强化中华民族特异性策略的一部分。苗族文化曾经是沈从文创作的重要资源,当他把苗族文化当作湘西的特色向读者推销时,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沈从文意识到,湘西文化的核心和真正特色是苗族文化,傩事活动,对歌,狩猎,龙舟,放蛊,落洞……加强了湘西文化的独特性和异质性,从而阻断了与汉文化的混同而保持独立,有实力与汉文化抗衡。没有苗族文化的存在,沈从文所构筑的湘西世界将土崩瓦解。而现在,当他需要表达"中华民族"的声音时,苗族就被他归化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天然的组成部分,苗族特色自然成了中华民族的特色。 作家们热衷于表现异族形象,并不单纯为了志异猎奇,常常有深刻的思想动机和文化背景。一般而言,文学作品中的异族想象受作家所在国整体社会想象力的制约,而这种社会想象力不是统一的。当作家依据在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表现异族,就会对异族文明持贬斥否定态度;当作家依据具有离心力的话语表现异族,向本国社会秩序提出质疑并试图对其进行颠覆时,异族形象就成了他的乌托邦。我们可以从夏多布里昂、吉卜林作品中的异族形象看到作家的自我优越感,而伏尔泰的(老实人)批判本国文明的腐朽和堕落,把理想寄托在异域文明上。 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西方文学中异族想象的两种模式深刻影响了后发国家文学对自我民族的表现。刘禾在她的研究中证实,启蒙话语与西方传教士炮制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如亚瑟·斯密斯的《中国人气质》,英国人麦多士的《中国人及其叛乱》等著作,都热衷于归纳所谓中国的国民性。几十种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概括,帮助西方人建立起其种族和文化优势,也决定了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自我民族取负面认识(22)。中国的文化守成主义者同样受到西方文学中的异族乌托邦激励,并在文学中找到了诗意的民族形象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与沈从文的《边城》来一个对比,也许对二者之间的互文关系认识得更清楚一些。在赛珍珠《大地》的第一个中译本出版后数月(23),沈从文开始写他城)。《大地》一扫西方作家描写中国现实生活时惯用的贬损态度,塑造了崭新的中国形象,被公认为是"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24)。《大地》三部曲表现的是与大地和解的主题。作者显然欣赏宗法制度下中国农民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生活方式,赋予那种生活方式以无限的诗意。她反对中国社会踏上现代化的进程,所以在第二部中,把向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国描述成军阀割据,战乱不已。这与中国五四启蒙文学的主旋律相悖,迎合的是其本民族近代以来,在海外扩张中形成的对落后民族的浪漫幻想。而且,作为美国作家,中国形象始终是作为他者来处理的,她的本民族意识在小说的艺术构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她对中国习俗的浓厚兴趣:小说第一部情节的推动,基本上是一连串仪式和礼数的展开,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潜在的读者是西方人)主人公如何平生第一次洗澡,如何娶亲,怎样喝茶,多子多福的意识;染红鸡蛋,买地的冲动等等。人物的每一个行动,叙述人都把它处理成亘古如斯的习惯和风俗,并格外指点出来。赛珍珠在给林语堂的《吾国吾民》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说:"(几年前的中国小说)整个格调有些暗淡,并且不符合中国的实情。今天的文学和艺术中,这些东西仍然不少,然而健康的东西逐渐产生了,它们描写普通人在自己国土上平凡而坚毅的生活。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人民。他们发现在农村小镇,小村庄里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所幸的是还保持着自己的特点,未曾被那个曾经使他们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健康起来的现代主义所侵蚀。……这真是新的发现,那么迷人而富有幽默感……总之,它是纯粹中国式的。"(25)这番话是理解她作品中中国形象的很好注脚,且与《边城》中的中国形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没有具体证据显示沈从文读过(大地》并受其直接影响,但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的背景,蕴涵了西方文学中有关东方的想象对沈从文施加影响的必然性。
|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