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高三语文教案 |
|
|||||
《外国诗三首》教学设计[推荐]2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5:35:51 点击数:[] ![]() |
|||||
第四课 外国诗三首 第一课时 《致大海》 二.作者与背景: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三.朗读或听录音,体会这首诗的韵律并把握住全诗的感情基调和变化。 四.分析鉴赏这首诗歌: 2.第三节至第七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使我留在你的身旁……" 3.第八节至第十三节:"有什么好吝惜呢……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4.第十四五节:"哦,再见吧……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5.总结主题: 五.要点分析: 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3.人与自然相逢、同一,并重构世界的瞬间 六.作业: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5、上帝又指代什么?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7、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二、学习《我愿意是激流》 1、诗中意象可概括为几组、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2、 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三)学生深入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 2、这样写表现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3、讨论:这首诗五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4、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5、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6、口头表达训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改写成散文。 7、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三、布置作业: |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